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楚辞•天问》的错简问题

(2009-08-07 18:00:40)
标签:

《天问》

错简

文化

分类: 远古史·楚辞

    在我的博文《屈原《天问》中错简之我见》中,我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天问》中的错简现象说明《天问》的竹简是一简一问,而不是像此前专家所理解的一简两问(金开诚)。因为多年来坚持一简两问的传统师承,总是要将两问作为一个整体解释,对《天问》的注解也就变得生拉硬拽。上文中我举例如下: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颠倒)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再读《天问》,我发现因为一简一问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天问》中两问前后次序错乱前后颠倒,意义相迕,行为主语混乱,前问与后问的意义毫不相干的还有许多。例如: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应该上接哪一问还是应该下接哪一问?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皆归射口,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其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肋,鹿何膺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缘鹄饰玉,后帝是饗;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肋曼肤,何以肥之?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以上明显解释不通的就有十九行共三十三问,占了整个《天问》的近五分之一。然而类似的由于错简带来的问题在《天问》中还有很多:

但是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就是在这样不堪解释的《天问》原文上,作出了似乎非常合理的解释,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注解《天问》的书籍、讲义。这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想到我们还有很多楚辞大家,在各个大专院校年复一年地把这些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关于《天问》的课程教给嗷嗷待哺的学生,真的有误人子弟之感想。

读过古代和现代的几本注解《天问》的书籍,总的感觉是在生拉硬配,否则就是像朱熹老夫子一样,凡解释不通之处一概斥之为:“荒诞无说”,“事极鄙妄”,“怪妄不足论”等等。我觉得,有关《天问》的研究,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是澄清错简的问题。否则,有关的书不写也罢,有关的课不教也罢了。因为所有的解释和传授都是在一个混乱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课当有另一种教法:如实告诉学生这些错简导致的错乱,不要硬性解释。误导学生不良的治学风气将贻害无穷。

追求圆满,追求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是学界的“优秀”传统。所以才导致了把解释不了的传说,史实,记载都认定是神话的荒唐做法。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哪怕你是学术权威,你是祖宗也必须告诉后代:

《天问》因为错简导致次序很混乱,现在还没有办法解释通顺。

参阅我的博文<谈<楚辞·天问>的错简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