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对龙卷风的崇拜只发生在中国?(下)

(2009-07-18 06:49:48)
标签:

龙卷风

龙子

二龙

黄帝

中国

文化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通过将雷诺的十二教条和中国远古史实的比较我们发现。第12459点完全不合适对龙的崇拜,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龙从来没有被生擒过。这一点也能够证明龙从来就不是一种动物。在《左传》里就有一段为什么龙不能生得的记载。

因为龙不是动物,第3点当然也就不成立。但是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民间,每年阴历二月二民俗为龙抬头,据说是龙的生日。其实这正是“见龙在田”即龙卷风开始活动的时间。小孩们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这是要吃掉龙,使灾害消弭于无形,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淮南子·要略》这是因为生擒不到龙所以就产生了龙的代用品。这一点和西方的图腾物有很大区别。我们以为龙是一种动物,但是它不是。但是在图腾心理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

6点同样在民间民俗中可以找到根据。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用来投水祭奠屈原的粽子,其实是用来“贿赂”水中蛟龙的,请它不要侵扰屈原的灵魂。也许,它还包含了人类希望在端午以后渐渐多发的龙卷风安息或者远离的意思。因为龙吃饱了就会安静了。而吴越一带纹身以象龙子的习俗以及将船身刻成龙形,并在龙舟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认同为自己人而不致误加伤害”。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是自家人,请别伤害我”。这里的蛟龙就是水龙卷。民间对山间突发的大洪水有个别称叫做“起蛟”。上述民俗说明中国民间对龙是不欢迎的,因为惹不起,所以敬而远之。私下里还是恨之入骨,必欲食之而后快的。

7点:部落和个人采用了动物的名称。《左传》有“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只有一个氏族这样做。这一点和闻一多先生的判断又有很大的差异。他认为龙之所以成为图腾是“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的结果”,所以龙才会出现多种动物特点的综合特征。就是说闻一多先生认为,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兼并了很多以其他动物为图腾的小的、弱的氏族,所以在图腾上发生了变化,蛇图腾吸收了各种动物图腾产生了综合形象就是龙。所以至少按照闻先生的理论:龙在自然界里也是并不存在的。

8点:至少就目前出土的兵器看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武器很少。中国远古是有各种各样的军旗的,这一点在《说文》中可以查到许多代表军旗的字。但是无法证明它们上面有没有“钩以写龙,凿以写龙”,而军旗又很少能够在地下保存到今天的。

10点和第11点在中国远古时代确有其事。先看《史记·封禅书》,这里要确定一个前提,写入《史记》的事件应该被看作是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

解作:(禹)往后十四代,到了孔甲为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亵渎,有二龙离去。就是说孔甲之世,先后有两次龙卷风。龙的出现则被视为德行的象征。龙卷风原是“潜龙在渊”的,是祥瑞。因为孔甲亵渎了神,所以龙不再庇佑他,先后离开。这两次龙卷风应该是没什么破坏性的,所以仅仅是“天象示警”否则就不是“二龙去之”了。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皇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18]这里的黄色和青色龙卷风都是祥瑞,“止于郊”是龙卷风来了止步于城外。这里的木德是因为青龙的显现而被定义的。如果青龙对祭坛和城乡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那就是“天象示警”,就不是“夏得木德”了。

12点本来是无法证明的,但是在黄帝身上发生了一件和龙密切相关的事情:《史记·封禅书》集解记载的详情: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这件事把氏族、黄帝、龙和天紧紧联系在一起,使黄帝以后的人民深信他们和龙卷风之间的联系是源自相同的一个人就是他们的祖先黄帝。这最后一点可能比前面若干点在形成龙崇拜的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鉴于以上6点的不存在和6点的部分地存在于我国历史中,我们不能说中国远古时代有着对龙(龙卷风)的图腾,而可以说存在着对龙(龙卷风)的崇拜。其实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对于龙卷风一直是视同鬼神——敬而远之的。民间也是如此,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有了叙述。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说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对龙的崇拜,我称之为龙卷风崇拜为什么会在远古的中国发生而没有发生在其他龙卷风盛行地区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龙卷风的外表顶天立地,经常是呈两龙相斗之状,对人有震慑作用。它来无踪去无影,给人一种神乎其神的感觉。发生在美国东海岸的龙卷风外表很少呈现我国古籍中描写的圆柱状结构。

二、危害范围广,危害性大,人类靠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之抗争。龙卷风几乎频繁发生在中华远古文化萌芽时期的夏商周三代生活的所有地区。

三、中国人对龙卷风的认识直到北宋才逐渐清楚。沈括《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把龙卷风作为一种客观的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现象提出,此前人们一直误解它就是龙,是一种猛兽。

四、当黄帝被龙卷风卷上西天(见《史记·封禅书》)以后,这个肆虐的庞然大物就有了神的和上天的意志附着在它的身上,从而产生一种类似宗教的影响力。

从当时地理和历史条件看,龙卷风的发生频率应该比现在要多得多,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