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屋子
(2013-09-23 10:59:33)
标签:
红楼梦文化 |
分类: 品石录_人生拾味 |
最近在读《知日·断舍离》。所谓“断”,是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则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这不仅是一种整理术,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是的。人生需要做减法。对于物质充裕、空间匮乏的现代都市人,这一点尤为重要。太多不需要的东西,占据了宝贵的空间;而真正要用什么时,却也未必能找得到。有时,看着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屋子,不免感到烦闷:要这么多东西做什么!
书中给我震撼的,是“什么也没有”博主Yururimai的屋子。她是一位美术设计师和漫画插图师。原本住在脏乱屋子里的她憧憬“什么都没有”的生活,开始清理周围杂乱的东西,并且经过与家人长期的斗争,终于实现了住在空荡荡的家里的愿望。书中还给出了几张照片,让读者欣赏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家”。如此清爽的屋子,令人羡慕不已。
看到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家”,不免想起大观园中宝钗的居处:“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见第40回)
屋外,是“《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而屋内,则如雪洞一般,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具外,便只有书、菊、茶相伴。蘅芜苑的一大特点,便是“香”:外有“奇草仙藤”之异香,内有书香、菊香和茶香。
说到“土定瓶”,有人提出质疑:既然薛家豪富,那宝钗为何不用精致、名贵些的花瓶呢?这样做,岂非有些刻意、做作?在我看来,菊花是隐士的象征(与“山中高士”相应);而土定瓶的质朴(而非粗陋),则犹如隐士的布衣。一素雅,一质朴。如此的搭配,可谓“朴而不俗”,体现了宝钗的审美偏好。这与她的浑厚是相辅相成的。
怡红院重在“色”,蘅芜苑重在“香”。进了怡红院,便是棠红蕉绿(无论是“红香绿玉”,还是“怡红快绿”,均点出这“红”、“绿”二字);屋中更是精致无比,令人眼花缭乱。而进了蘅芜苑,则是异香袭人;屋中亦不必焚香:那“奇草仙藤”之香,自能沁人心脾。这草香,带着《离骚》、《文选》等书的气息。在此香中读书,自是一件妙事。进了宝玉的屋子,眼睛会很忙,心也会很忙;而进了宝钗的屋子,则会感受到素净中那种淡淡的禅意。倘若她屋中也陈设着各式精致的玩器,恐怕就很难静下心来品味那异草之香了。
素净是一种美。这是宝钗所选择的风格。为此,将送来的玩器都退了回去(“断舍离”中,就包含了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但正如贾母所说,她的屋子也未免太过素净了(不像小姐的闺房,倒有些像老僧的禅房)。不禁想起生日宴上她拣出的那首《寄生草》。她选择的曲子和屋子,都是如此的清冷、清香。
宝钗的屋子,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所谓“空”,来自“少”。不禁想起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屋里的物品少了,自然会显得空荡荡的。有了足够的留白,才会感到轻松、适意。
空间如此,时间亦如此。我们的生活,也常被塞得满满当当,犹如一间拥挤不堪的屋子。这样的屋子,也是需要整理的。俗话说,物多累身,欲多伤神。苏格拉底逛过集市后说:这世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啊!所谓“断舍离”,乃是一种身心的修炼。
在我看来,那空荡荡的屋子,反倒可能是最舒适的。屋内屋外,幽香袭人。书茶相伴,便是自在人生。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