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战车 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

标签:
火战车天津五大道奥运冠军李爱悦旅游文化旅游 |
分类: 文化旅游 |
一边写稿一边放着音乐,突然响起电影"火战车"的主题曲,让我想起一个人来,一位住在天津的老外。他就住在天津五大道。
天津重庆道38号,比起天津许多名人的豪华洋房,这栋住宅实在平淡无奇。为什么我认为这一栋建筑远比其它建筑珍贵?因为这是李爱悦(Rev. Eric Liddell,艾瑞克•利迪尔)的故居。他不富有,也不是军阀、政客,他只是一个英国传教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获得第五十四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电影《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这部电影叙述1842年巴黎奥运男子400公尺金牌得主的故事。故事的原型,就是李爱悦的故事。
李爱悦
李爱悦:
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的英国传教士家庭。
1908~1920年,在英国布雷克西斯(Blackheath)的传教士子女学校就读。
1920~1924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并且在男子短跑方面崭露头角。
1924年代表英国参加巴黎奥运,因为男子一百公尺预赛被安排在星期日而放弃比赛。后来在男子二百公尺中获得铜牌,在男子四百公尺中以47秒6打破世界记录获得金牌。
1925~1943年,回到天津,并在天津新学中学担任高中理科教师。1932年他第一次回英国休假期间,正式成为牧师。1937年前往河北小场工作。
1943年被日本占领军拘留并被押送到山东潍坊集中营
1945年2月21日因病死于集中营。
艾瑞克是1924年巴黎奥运中英国最有希望获得一百公尺金牌的选手,不过他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当他知道男子一百公尺预赛正好在星期天举行时,他决定放弃比赛。为了他这个轰动世界的决定,全英国都企图说服他参赛,新闻媒体甚至指责他不参赛等于叛国,但是他依然坚持星期天不参加比赛。后来,一名队友主动把男子四百公尺的名额让给他,在短暂练习之后他果然不负众望,不仅拿下金牌,更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记录。
参加比赛时的李爱悦
获得奥运金牌之后,他成为英国的风云人物,但是他婉拒了所有邀请、放下所有的荣誉,毅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天津,在新学中学(现在的天津十七中)担任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并且经常参加在中国举行的比赛。
1932年艾瑞克休假回到英国并正式成为牧师。再度回到天津之后与加拿大籍的妻子结婚(1943),并生下了二个女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奉派穿过日军封锁线,前往日军占领区中的河北小场(Siaochang)参与他的哥哥罗伯特(Rob
Liddell)的医疗服务工作(他的哥哥是教会医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与日本成为交战国),局势非常危险,英国政府要求侨民撤离中国,艾瑞克将怀有身孕的妻子和二个女儿送回加拿大,自己却继续留在天津服务。
在河北从事医疗服务的李爱悦
1943年艾瑞克在天津被日本占领军拘禁,随后被押送到设于山东潍坊的外国人集中营(这座集中营的状况,最近几年才被完全揭露,当时这座条件极为恶劣的集中营里除了艾瑞克之外还有日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Arthur W. Hummel Jr.)、德高望重的华北神学院院长华森•赫士(Watson M.Hayes)、多名燕京大学的美籍教授、各地的传教士以及眷属大约一千五百人)。
不久,离开集中营的机会来了,英、美两国与日本同意交换战俘(五百个名额),美国人的名单中有华森•赫士(当时赫士已经九十高龄了),英国人的名单中有艾瑞克(据说是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指定),这两位伟大的人物却断然拒绝,将名额留给其它同伴(华森•赫士于1944年在集中营里去世)。
艾瑞克在集中营里经常头痛,但是他从未向日本人求助,也没有告诉任何同伴。1945年艾瑞克因为脑瘤在集中营里去世。三个月之后,他的家人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潍坊集中营平面图
艾瑞克去世后,遗体埋在距离日本侨民区及军人家属区不远的的坟场。同伴们在他的坟墓竖立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没有油漆,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艾瑞克的名字。
1988年,一批中外人士聚集山东潍坊第二中学(潍坊集中营旧址),竖起了艾瑞克•利迪尔纪念碑。1991年,艾瑞克的女儿把他生前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最后一面金牌赠送给天津第十七中学留作永久纪念。
这栋建筑物之所以不平凡,因为它承载的不是财富、权势,而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及高尚的人格。以李爱悦对中国的奉献,称他为中国的奥运冠军,我想没有人有意见吧!如果你有机会到天津五大道一游,别错过个这栋房屋,顺便跟你的游伴说说火战车的故事!
天津五大道 整修过的李爱悦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