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文麒
高文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80
  • 关注人气: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江堰  水利工程的奇迹

(2009-02-16 20:12:26)
标签:

杩杈

岷江

鱼嘴

李冰

都江堰

旅游

文化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 文化旅游

第一次到成都是2004年的秋天,那一趟纯粹是公务,匆匆来去根本没有游览的机会。但是对居住的西藏大厦以及酸辣粉却是印象深刻。西藏大厦的客房装修非常的"西藏",而成都人大清早就拿酸辣粉当早餐实在是粉恐怖,我不是不能吃辣,但是大清早的一碗酸辣粉,我的胃抗议了一整天!

这一趟到成都,是为台湾传媒的特刊作采访,总算好好体验了一下成都的风景名胜。成都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或许是对于文史的偏好,历史文化底韵深厚的景点特别吸引我,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词,都江堰,青城山,大慈寺,金沙遗址......都非常精彩。不过成都的景点之中,最让我感动的则是"都江堰"。一般游客也许觉得都江堰没什么看头,那是因为不了解这一座"李冰"创造的水利工程奇迹,以及它对成都的重大贡献。

"成都平原"号称"天府";诗仙李白形容它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而在刘禹锡眼中成都是:"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诗圣杜甫也曾经客居成都,他更为成都之美所倾倒,杜诗一向忧国忧民,唯有在客居成都期间诗圣写下了"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这样柔美活泼的诗句。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曾经是洪水、干旱频传的恶地;成都平原能够改头换面号称「天府」,必须归功于这位数千年来盛名不坠的治水专家,秦朝蜀郡守—"李冰"。根据历史记载,李冰是今天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对天文地理素有研究。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李冰奉秦昭襄王之命,来到蜀郡担任郡守。这位青年郡守的任务是要把"蜀"建设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李冰上任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治理难以驾驭的「岷江」,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位落差极大,水量极不稳定,常常泛滥成灾;每当春、夏季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夹带沙石奔腾而下,从灌县涌入成都平原,洪水一退,沙石覆盖千里、耕地都被破坏。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了江水东流,使得成都平原东旱西涝。当时的成都平原就是这么一块恶地,被称为"赤盆"。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遥望岷江上游

 

李冰上任之后,沿岷江而上直达源头勘察水情,行程七百多里。怎样才能让水位落差极大,水量极不稳定的岷江持续而稳定地流经成都平原,同时还要在洪水期控制水位,不致危害平原上的城市?经过了长达三年的研究、计划,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

经过实地调查,李冰废除了蜀国开明王朝所开凿的岷江引水口,把引水口上移到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玉垒山,利用岷江的弯道形成通畅的进水渠道,取得较大的引水量。

但是这个计划首先必须在玉垒山开辟穿山而过的引水渠道,玉垒山是一座石头山,在没有火药的时代,开凿的工程十分艰巨,最后李冰要工人以火烧石,将石头烧得通红,然后用冰冷的江水浇在岩石上使岩石爆裂,经过长达8年的辛苦工作,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道宽约二十公尺,高约四十公尺,长约八十公尺的山口。因为形状像个瓶颈,所以取名"宝瓶口"。

宝瓶口完成之后,因为江东地势比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民夫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江心兴建分水堰,用装满石块的大竹笼(李冰发明的"蛇笼"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很多河川,堤防都看得到,只不过竹笼改成铁笼)在江心堆成一个看起来像一条鱼的狭长分水堤;鱼嘴把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用来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成为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水源。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鱼嘴将岷江分围外江,内江

 

为了维持流入宝瓶口的水量稳定,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是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适合的高度。枯水期内江水位不足的时候,就在鱼嘴处的外江口搭建临时的拦水堤坝"杩杈",提高内江水位;到了洪水期则将"杩杈"拉倒,降低内江水位;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水还能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回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保持稳定,保障内江灌溉区水量充沛而不泛滥;而且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回外江的水流会在宝瓶口产生涡流,还可以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淤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大致完成。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设在外江口的杩杈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人,放在水中用来确定水位。并且凿制石马埋在江心,作为每年枯水期淘滩浚深的标准。同时他也定下了每年维护河道的制度

具有二度分流、自动排沙、进水量稳定的都江堰,是水利工程上的奇迹;因为都江堰的设计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不是妄自尊大的"人定胜天"与大自然硬碰硬,所以这个杰出的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仍然正常发挥作用,并且随着灌溉沟渠的陆续开辟而经济效益更加卓著。它不仅是全世界年代最久远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唯一至今仍然正常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顺应自然,设计巧妙的都江堰

 

这位天才工程师留下的治河要诀,只有短短几个字「深掏滩、低作堰」(河道要浚深,堤防要低矮),「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河道转弯的地方要设法取直,河道笔直的地方要清除河道中间的淤积),虽然简单却是颠仆不破的真知灼见。

都江堰建成之后,岷江水患彻底根除。成都平原摇身一变成为富饶之地,都江堰也成为四川人的骄傲!诗圣杜甫写到:"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西汉时江南水灾,甚至要"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朝初年也曾经"运剑南之米,以实京师"。

 

都江堰 <wbr> <wbr>水利工程的奇迹

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正是由于李冰,才使得成都平原不仅是四川、而且是中国西南政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四川人感念李冰的旷世功绩,尊他为「川主」,奉他为四川之主,视他为四川的保护神。

李冰设计的都江堰,顺应自然环境,取其利避其祸,历经千年`,造福成都平原世世代代无数百姓。在全球一致提倡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时,格外令人感动与珍惜。了解了李冰的功迹,来到都江堰除了风景之外,应该会有更深一层的感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