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西津渡 与 世界第一个水上救生组织
标签:
京口红船漕船昭关石塔西津渡长江救生会镇江文化旅游旅游 |
分类: 文化旅游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
长江南岸云台山麓(今天镇江市西边)、与北岸瓜洲渡口遥遥相望的正是长江历史最悠久的古渡口“西津渡”。西津渡东以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隔长江与古邗沟相望,临江断崖绝壁,滚滚江水就从山脚下流过,是一座稳定的天然港湾。
三国时期这里称为“蒜山渡”,是个军事港口,更是当时长江唯一的渡口,东吴曾经派遣水师重兵驻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路线就已经固定下来。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北方流民一半以上从这里登岸。
远眺蒜山
永嘉(A.D. 307~313)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之前,西晋宗室为了争夺王位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由于中原混乱,使得边疆民族有可趁之机,匈奴和羯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攻入中原。永嘉四年(A.D. 310),刘曜在今天的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一年,石勒在今天的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随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天的河南鹿邑)击溃晋军主力,晋军死伤十多万人。同年,刘曜再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掳掠,洛阳化为灰烬。于是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当时北方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属、宾客……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跟随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数万人之多。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后,镇江成为“江南河”漕船进入长江的入口,于是西津渡也就随着繁荣起来,运河上的船队由京口(镇江)横渡长江,从扬州进入山阳渎;来往的商旅则从西津渡登船横越长江到扬州。西津渡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依山临江,风景俊秀,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人都曾经在这里候船或登岸,留下了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甚至元朝时马可波罗也是从这里登岸前往江南游历。
老街巷名称述说着西津渡的故事
唐朝中期,西津渡成为反抗武则天的异议份子的藏身之处;唐弘道元年(A.D. 683),高宗卒、中宗即位。次年,武则天废中宗,立豫王旦(即睿宗),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武则天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镇压;十一月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蒜山也就是今天的西津渡,不过当时称为“金陵渡”。
宋代以后“蒜山渡”改称“西津渡”。熙宁元年(A.D. 1608),王安石奉召赴京,就是从西津渡扬帆北去,经过瓜洲时,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南宋时,镇江、扬州是抗金前线,名将韩世忠曾经驻兵蒜山抵抗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役不下百次。
西津渡古街上有许多道门,门一关就是御敌的设施
清代以后,江滩淤积,渡口下移到超岸寺旁边。当年的西津渡现在已经距离长江三百多公尺。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失去了渡口功能,但是它充满历史沧桑的风貌却完整地保存下来。
现在古街上的建筑大多数为明清时期的遗迹。沿着古街“义渡局支巷”、“长安里”、“利群巷”等老街道牌匾清晰可见。西津渡古街中段有一座过往商旅烧香祈求平安渡江的观音洞;观音洞前面的昭关石塔修建于元朝至正年间,这座塔最特别的是它横跨在西津渡古街上,行人只能从塔下的门洞通行;据说从塔下经过一次,等于向佛祖顶礼膜拜了一次。
横跨古街的昭关石塔
从观音洞往下走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短短几百公尺长的街道上尽是各种为船家、旅客服务的店铺,例如饮食店、木匠店、缆绳店,还有救生会和救火会……等等。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述说着千年古渡曾经的繁华。
西津渡古街一共有六层不同朝代的路面
世界首创的水上救生组织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
—杨子津望京口 孟浩然
《镇江志》上记载:镇江西津古渡北对瓜洲,江面开阔达四十余里,“每遇疾风卷水,黑浪如山,樯倾楫摧,呼号之声惊天动地。”唐天宝十年(A.D. 722),就有数十艘渡船同时沉没的惨案;南宋绍兴六年(A.D. 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就遇上风浪沉没,四十六名旅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A.D. 1582)一阵狂风竟然摧毁上千艘漕船和渡船。
由于西津渡特殊的地理位置,宋朝时镇江沿岸小渡口已经星罗棋布,绵延数十里。一直到南宋孝宗干道年间,渡船沉没事件时有所闻。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恍因此而建造了五艘抗风能力很强的大型渡船,各船分别竖立“利、涉、大、川、吉”的旗帜,并限定载客人数。这五艘渡船,既渡人又救人,这就是首次见诸史册的官渡和救生功能的渡船,也是后来救生会的雏形。
到了元代,战事纷乱,贪官横行,西津渡口监渡官滥用职权,敲诈勒索,使得渡江客宁可取道便宜的私渡。然而私渡的一些黑心船主更为贪财,而且手法毒辣,常常等渡船到了江心之后停航,威胁旅客交钱,与盗匪无异,必须过江者人人自危。
元朝延佑至泰定年间,镇江路总管段廷圭下令在西津渡新增救生渡船十五艘,每船配备艄工一名,水手九名,竖立旗号标明艄工的姓名。并且规定,路、县级正职官员必须每十天亲自到渡口巡检一次,严禁私渡小船。他还规定了各渡船摆渡费由官方统一收取。江面上常年派出巡逻船监督,发现官渡船不插旗号即加以处罚,对私渡船则严加取缔。泰定二年(A.D. 1325),段廷圭取消了码头上的“监渡员”,根除了渡口贪官的根源。
古街还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
红船
明朝正统年间,巡抚周忱打造了两艘救生专用船,招募水手三十多人“济渡救生”。他还亲自率领民工修建西津渡石堤,使救生船能够直抵码头,方便旅客登船。这是真正的专业长江水域救生队伍。
当时民间救生慈善事业也随之出现。明末崇祯年间,兴化士绅李长科在玉山下建造“避风馆”,由超岸寺方丈主持,往来江上的旅客从此有了临时休息的地方。后来,他们又募捐款项建造了十艘“红船”专作救生使用。为了鼓励救人,还按所救者生死,分别予以奖励。就这样,僧民结合的“避风馆”活跃了五十多年。
到了明末清初,金山寺僧和邑中士绅集资建造了多艘救生“红船”。救生“红船”船体鲜红,船头有虎头雕刻,“红船”出航救助时,船旗飘扬,敲锣鸣号,十分壮观。康熙皇帝得知后,大为赞扬,于康熙二十五年(A.D. 1686)在金山寺立《御制操舟说》碑以表彰其功。
康熙二十六年(A.D. 1687),清政府“责令江镇道督率文武官,催趱漕船,酌看风色令渡”,同时要求京口总兵巡视河道,如遇大风,要求官兵在船上待命,如有江心船只不能靠岸,就要前去营救。当时官方还仿效民间救生船的形式,建造护漕船,每船招募技艺精湛的水手、舵手共十名,停泊于长江两岸,如有漕运船遇到风浪,立即出动救助。冬春之际,漕船过江的三个月中,每人每月发薪银一两。同时规定,如过往商客遇险,也要一起救助。
当年等船的候船亭,今天已经离长江四百多公尺
京口救生会
康熙四十二年(A.D. 1703),镇江京口蒋元鼎、朱永载等十五名乡绅带头,“劝邑中输钱,救涉江覆舟者”,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这个救生会的位置就在昭关石塔旁边,它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水上救生组织。
京口救生会定下规矩,对救助船论功行赏;无家可归的被救人员留在会中收养;对有家者则发给路费;遇难而死者,由救生会打捞沉尸置棺装殓。
京口救生会的义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纷纷捐款资助。五年后,救生会购得西津渡韶关晏公庙旧址,建屋三间作为会址。参加共创救生会的善士辞世,则立牌位于楼西祀之。会员还推举公正者为救生会会首,负责金钱收支。
昭关石塔旁边就是京口救生会旧址
京口救生会的善举也影响到了沿江官府的作为。丹徒县令冯咏经常在大风天气,亲自乘坐救助“红船”巡江。康熙四十七年(A.D. 1708),江苏巡抚奏请皇上建造救生船十二艘;乾隆四十三年(A.D. 1778)又增设八艘。镇江府则征集民船补充。道光二十八年(A.D. 1848),长江沿岸数省连续遭遇水患,包良丞在汉口倡导设立“红船”救生,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红船”的踪影。
宋、元、明时期官渡主要是政府负责南北客商和货物的渡江运输,有时兼做救生。清代京口救生会则是民间士绅兴办,从事江面救生和打捞的慈善机构。
乾隆初年(A.D. 1736),京口蒋豫召集了乐善好施人士全力振兴救生会,他们商定救生人员凡救活一人给赏钱一千二百文,找到浮尸一具奖赏一千一百五十文。他和他的后代连续七代人苦心经营京口救生会,时间长达一代四十年。
光绪十九年(A.D. 1893),蒜山以东江面沙滩露出水面,救生会专门打造了木浮筏,以方便渡江旅客上下。两年后,救生会重修昭关会所。1923年镇江和瓜洲士绅倡议开办轮渡,在马隽卿等人努力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购置“普济”号轮渡船。镇江的小火轮逐渐发展,江上船舶航行管理加强,直到民国年间,京口救生会才渐渐退出舞台。
岁月沧桑西津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