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敦煌

(2009-06-04 22:15:56)
标签:

杂谈

人在敦煌    人在敦煌 人在敦煌

    (上图博主在鸣沙山,中图为在莫高窟外祈祷的穆斯林妇女,下图博主在莫高窟)

 

    3号中午到敦煌,下午就去了莫高窟。

    敦煌因莫高窟而有名。而莫高窟之所以成为世界奇迹,则完全因北朝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据说,这个和尚本来是想西去取经的,当他走到今天敦煌的三危山,打坐时看到山上金光闪闪,便认定此地非同寻常,于是停留下来,开始开凿洞窟塑造佛像。从乐僔以后,经历北魏、隋、唐,一直到宋元的差不多一千多年里,莫高窟的开凿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不过,今天的莫高窟历经晚清以及民国初年的劫难,在内奸王道士,外贼斯坦因等人的出卖和掠夺下,规模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敦煌最珍贵的佛经和壁画已经散落海外。

    我们参观的是藏经洞等七八个洞窟,这些开放的洞窟据说算是保存完好的,从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塑像、壁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远去时代的虔诚。听导游介绍,莫高窟的不少洞窟的开凿以及塑像和绘画都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果不是对佛陀的虔诚,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是很难想象有如此毅力的。

    其实,世界上今天存在的奇迹,十有八九源于宗教信仰的力量。在宗教世界里,的确没有快餐文化,中国如此,世界同样如此。比如,除莫高窟以外,无论云岗还是龙门,无不是经历上百年才形成的杰作。而巴黎圣母院,整整修建了四百年。

    遗憾的是,今天的敦煌宗教气氛已经日渐稀少,多数游客是冲着壁画艺术而来,这多少有点背离这座宝库的本色。

    当天下午的一个偶然发现更增加了我的悲凉。我们一行人随导游往莫高窟走的时候,树林里碰到一个穆斯林打扮的妇女,正虔诚地面向西方做礼拜,我看了时间,刚好三点。估计是他们雷打不动的礼拜时间。在这个日益丧失宗教气氛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位穆斯林教徒的虔诚,让我很是慨叹。我不知道乐僔等当初历尽千辛万苦开凿洞窟、塑造佛像的前人是否会想到,他们当初的虔诚给后人传下的已经不全是佛法,更多的已是所谓的艺术了。他们若在天有灵,不知道会不会感到难过。

    除了上述感慨,今天在莫高窟还有一大收获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今人的不少“恶习”其实并非独创,而是由来已久。比如社会颇诟病的信手涂鸦。

    过去总以为此类行径是没素质、没文化造成的。可是在莫高窟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在一个洞窟,我居然看到清人的墨宝:“雍正三年某某到此”。有同伴感慨,看来古人也有没文化的。可后来才知道,并非没文化的人才干此事,文化人也不例外。

    听导游说,绘画大师级的人物张大千就在不少洞窟都留下了墨迹。不仅如此,为了临摹,他还破坏了不少壁画。

    而张大千此举也非独创,宋人比他有过之无不及。在莫高窟,有一种双层壁画,就是宋人所为。原来,一些自负的宋人看不上唐人作品,干脆把唐代的壁画毁掉,重新途上泥巴再画。后来,宋代涂的泥巴脱落,才露出更久远的唐人作品。

    无论导游还是游客,对张大千包括宋人的行径颇为不齿。但我到觉得不能如此简单评判。历史往往很有趣,就拿涂鸦来讲,历史和现实的评价就颇值得回味。你今天觉得涂鸦是破坏,过个三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当你也成为古人,后人可能就未必这样看了。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以为很珍贵的遗迹,保不其就是古人的信手涂鸦而已。当然,在此我并无赞美涂鸦之意,只是如此强调一种历史的评判价值而已。

    说到历史,其实很多时候是会和我们开玩笑的。胡适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想要它怎样就是怎样,这话虽然有点调侃,但不无道理。我总以为,我们今天了解的历史,不少其实就是按照今人逻辑以及需要整合出来的。

     所以,我从来不收藏,因为我觉得意义真的不大。所谓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古董,它的珍贵价值往往多数是我们硬安上去的。就拿年代来说,即便真的有那么久远,可几千年又算得什么呢?在佛家看来不过一瞬间的事情,意义其实和空差不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进柴达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