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柴达木

标签:
杂谈 |
祁连山脉当金山口
我此前穿越过新疆的准格尔盆地,也去过内蒙西部的戈壁和毛乌素沙漠,但是柴达木月球般的荒凉还是让我震撼。以往无论是准格尔还是毛乌素,总还是能看到一些植物甚至动物,而在柴达木,看到的只有死一样的寂静。由于全年的降雨量几乎为零,柴达木盆地的绝大多数地方寸草不生。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所以,偌大一个夹在祁连、昆仑、阿尔金山脉中的这个聚宝盆,多数地方都是生命禁区,连飞鸟都没有。
同行者中有在塔里木生活过18年的朋友,他看到柴达木的荒凉也不由的感叹,这里比塔里木盆地里的环境更为恶劣。塔里木盆地虽然也干旱,但是地下水还算丰富,因此至少还有红柳和胡杨,可以看到绿色,而这里只有满目的黄沙和嶙峋的怪石。
中午,我们在一个叫冷湖的地方吃饭。冷湖是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但是由于人口太少,所以不叫县,而叫冷湖行政管委会。这里有地下水,因此曾经是青海油田的生活基地,但是随着基地外迁,这里已经日益萧条。
行进当中,青海油田的朋友指着远处的一些残垣断壁,一下子激动起来:“那里曾经就是我们过去的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看着远处戈壁上有如楼兰古城般的建筑,我很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或许在我们眼里,这些残垣断壁只有苍凉,但对于他们这些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那逐步被风沙掩埋掉的故土,不知道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废弃的冷湖基地
由于油田搬走了,冷湖这样一个县级行政区已经几乎看不到人。我们在油田的接待基地匆匆吃了饭便再次上路,向盆地西部进发。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花土沟,是青海最西部接近新疆的地方,那里是油田的生产基地。
离开冷湖前,我们一行去凭吊了位于戈壁上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背靠祁连雪山,已经和戈壁融为一体。陵园里安葬着第一代油田人,我仔细看了几个为中国找油的石油先辈的墓碑,多是水泥制造,质地粗糙。一些墓碑的字甚至是用毛笔随便写上去的,好在这里没有降雨,几十年过去,墨迹依旧清晰。
在如此荒凉之地,一些墓碑下还有一些酒瓶以及花圈的残骸。看来,他们的后人和我们一样,并没有忘记他们。如果他们在天有灵,是否会感到一丝欣慰?
冷湖烈士陵园
墓碑下的酒瓶
我们继续西去,背后的祁连雪山渐渐远去,但是更加雄伟的昆仑山映入眼帘。11年前,我曾经从格尔木出发,穿越昆仑山口去拉萨,因此对昆仑颇感亲切。只是这次是远眺昆仑,上次是翻越昆仑。但是远眺的感觉更好,看着白雪皑皑的昆仑更能感受其雄浑。而上次从昆仑山怀里穿过,由于身在此山中,却感受不到昆仑之高大。看来山有时候也是要远眺的,真是近看无伟人,零距离往往会抹煞掉许多东西。
大约晚上7点,油田的朋友告诉我们,花土沟到了。起初看这个地名以为这里应该像新疆的葡萄沟一样,是很美的地方。可到了才知道,原来花土沟的花并非鲜花的花,而是指这里的地貌而言。这里的山像被人从上到下犁过一样,一道道沟壑,看起来花花的,因此得名。由于这里有尕斯腾咸水湖,而且前些年又发现了储量比较大的油田,因此这里是青海油田的生产基地。也因油田的缘故,这里建立了一个叫芒崖的行政管委会。但是,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多数还是油田的人。
花土沟
油沙山
花土沟的海拔接近3000米,6月的天,我们还是冷的有点发抖。由于高原反映,晚上很难入睡。于是想到,真是年龄不饶人。11年前我去拉萨,翻越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只是有点微微头痛。到了3600米的拉萨,更是如履平地,毫无反映。如今不到3000米就睡不踏实,看来还是体力问题。
6号我们一行去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狮子沟20号油井以及油砂山。由于油井在海拔3430米的山上,大车上不去,因此改乘越野车。在路上,越野司机老陈告诉我们,现在油田的条件好多了,20年前他在井上的时候,都是坐槽子车(解放卡车)去工地,冬天零下30多度,赶上井喷水,浑身冻的像铠甲,要人抬着才能上车。回到基地,人都冻僵了,也要人抬下来进屋,慢慢化开。“过去哪里像现在这样,还有专业的餐饮公司送饭到井上,那时候都是我们自带干粮,冬天饭都冻成了冰茬……”
老陈的一席话让我们颇为感慨,时代的确在进步,观念也在悄然地变化。如今油田虽然环境依旧恶劣,但是石油工人们的生活条件的确得到了改善,和那些长眠在冷湖的前辈们比,这一代石油工人还是要幸福许多。
6号我们几乎全部在路上,因为去格尔木还有500多公里的路程。这一天,我们路过了花土沟至格尔木输油线路上最艰苦的甘森加压站。甘森看起来很美好的名字,其实其蒙古语的原意是“苦水”的意思。这座加压站刚好在花土沟和格尔木中间,去哪里都不方便。工人们每45天轮换一次,在这45天里,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因为在隔壁上,四周别说人,就是一只鸟甚至蚂蚁都看不到。
甘森站的企业文化墙,上面帖着员工的全家照片以及家人的寄语
晚上7点左右,我们终于看到了久违的绿色,看到了树,看到了麦田。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有了绿色就有了生命和生机。以往如此普通的景色,突然变得那么美好,甚至让人激动。我们知道,格尔木就要到了。
11年前我到过这座城市,本来想再好好看看它,但是无奈安顿下来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第二天一早又要离开,因此格尔木十年来究竟有怎样的变化无从感受了,想必变化也该惊人吧。
总结起来,此次走近柴达木,有以下三个感慨:
1、水对人类太重要了。没有水,地球和月球没啥区别。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水。
2、在中国找点石油太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所以节能太应该了。
3、和生活工作在柴达木盆地里的人们比,我们已经相当幸福。曾经有一个从来没有出过盆地的孩子告诉前去慰问的领导,他最大的愿望是想看看树叶,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真的树。与这个孩子的愿望比,我们的一些欲望是不是过于奢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