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这么多文字,却从来没有写过吃,这恐怕也是个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吃也是天大的事情。
没有写过吃是因为我不好吃,也不会吃。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曾和父母说:如果人能不吃饭多好,会省去很多麻烦。后来上大学,在寝室瞎扯的时候,我也曾发表过“高论”:如果谁能发明一种药物,把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都包含,一天吃一粒或几天吃一粒,那一定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样至少有两个地方可以消失,食堂和厕所。
我这些论调当时都受到了批驳:那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后来我明白,我的核心观点是吃饭为了活着。而反驳我的人则多少有点活着是为了吃饭的意思。至少也是把吃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
当然,我这样的人属于另类,反对我的才是正常的人。而且不仅仅人类,恐怕在所有动物中,也是如此。因为在他们看来,吃不仅是为了活着,其本身就是生活,就有乐趣。
早年在成都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为了找一家味道好一点的餐馆,可以跑很远的路。我说,“遍地都是馆子,干嘛一定要去那么远?”他们会说:“味道不一样,街头的馆子吃不得。”
工作以后住单身宿舍,没有了食堂,我最极端的时候曾经干过用冷水泡方便面的勾当,一度成为同事的笑柄。而有个同事,我去他那里串门,居然发现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包饺子,让我叹为观止。
能自己包饺子的人一定是属于好吃的,但这还不算最高境界,还有更会吃的。
真正会吃的人,吃饭就不仅仅是为了口味,而是要吃出品位。吃对于他们已经上升为艺术,至少也是关乎风雅的事情。
有一次去上海,一个朋友请我去吃饭。吃的什么早忘了,但那情调却至今记得。那家餐厅没有招牌,要电话预约。预约以后会告诉你一个密码,因为饭店的门是锁着的,要输入密码才能进去,搞的很神秘。朋友说这就是“范儿”,要的就是这份感觉。
会吃的人应该是高雅的,或可称之为雅士。鲁讯曾经说:“吃饭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但“雅士”们并不这么看。而且,传统的士大夫中,不少人就是这类“雅士”,他们往往把吃看的相当严重,甚至上升为一种仪式。
比如,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连肉切多大块都不能马虎的。按说一道菜做的好吃就可以了,至于厨子的刀功,与美味又有和干?可见,真正对吃讲究的,似乎已经超越了味道。
孔子以降,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也多有会吃的。比如苏东坡,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赋》让我们知道,宋代的文人雅士们真的是把吃喝这种寻常事情弄到了极致:泛舟赤壁,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虽最后也“杯盘狼藉”,但那份纵情山水的吃喝雅兴,让今天的人望尘莫及。
可惜,像我这类既不好吃也不会吃的俗人,此生已经很难体会到此种境界。但再一想,我这样的人,俗归俗,可也有好处:好养活。有口吃的,不被饿死就万事大吉,于是给老婆省却了不少做饭之麻烦,这也算是一点功德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