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去应天寺给师父送《平常道》。下图为我的师兄祖道法师。
牧马山名气不大,除成都人,知者甚少。
应天寺名气也不大,常人特别是外地人只知成都有文殊院、昭觉寺,而不知有应天寺。
而我每到成都,必去牧马山麓之应天寺。当然,最重要的理由是师父佛智大师住锡于此,但应天寺独有的清幽、宁静也是重要原因。
牧马山位于成都双流,相传为蜀汉刘备放马之地,因此得名。刀枪入库,马方南山,牧马山刚好也在成都南部,正暗合此话。
但是,我第一次到牧马山多少有些失望。牧马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一个土岗子,只有高低错落的地势让人能联想到山,此外无一点山形可言。蜀地多名山,无论青城还是峨眉,都名震天下,也就难怪,不秀不美的牧马山定是鲜为人知了。
再说应天寺,虽然其历史可上溯至梁代,有一千多年历史,但近代日益没落,直到佛智大师到此弘法,才重新聚起香火和人气。
应天寺史上曾经辉煌过。据史料记载,应天寺寺名是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避祸四川,驻于牧马山,钦赐寺名。因皇帝赐名,故千年未改。
应天寺现今的建筑绝大多数是佛智大师自1990年住锡后所建。大师初到牧马山,这座千年古刹早破旧不堪,四处杂草丛生,一派荒凉。大师因此发下宏愿,恢复应天寺,重辉道业,显扬圣教。17年过去,大师除修复了过去的两重殿宇,还新建殿堂四重,新建六和塔、荼毗塔两座。如今远眺牧马,位于山颠雄伟的普同塔已经成为牧马山的标志性建筑。
更为关键的是,佛智大师不仅修复了应天寺,更为之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核。大师在大悲殿旁设置诗屏,刻有欧阳炯的长诗以及大师亲自撰写的五言古风,使得这座千年古刹平添厚重的文化内涵。
的确,到应天寺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各处的楹联、匾额。这些楹联、匾额几乎全部出自佛智大师之手,不仅笔法遒劲,而且字字珠玑,充满禅机,让人读过如醍醐灌顶。
随便抄录几条就可以窥到大师深厚的佛学以及文学功力。比如纪念堂的一联是:
日吃三餐饭,逾时肚内存在甚么
生来几十年,过了寿终有无东西
这二十来个极其普通直白的文字,读过却让人回味无穷。再如普同塔(存放僧人/居士骨灰的大殿)的一幅长联也颇恢弘大气又寓意深刻:
普度大千界苦恼众生迷而不觉承先启后留一点骨灰传世续
同登极乐楼观见五蕴智者能行正法久住演三乘因果绍真宗
应天寺不仅殿堂有大师亲撰亲书的楹联,就是一些过道、侧门也都有大师信手留下的墨宝和智慧。比如通往方丈室的月亮门上的一幅对联是:
松迎寺外两君子
径步禅关无俗人
大家看过,对上联的“两君子”多不解。我也曾为此问过师父,师父说:“世俗之人,绝大多数难以放下名利二字。但是只要人们不求不义之财,不贪无实之名,亦可称君子也。而以青松之正气引导他们步入佛门,自然可以化解身上的俗气。”细品大师此言,我等凡众也的确没有逃出这“两君子”之外。
要去俗气,在玉佛殿堂前喝喝茶是必要的,因为在此可以回味赵州“吃茶去”的禅茶意境。我每次去,除了在师父禅房喝茶外,如果得空,一定会在玉佛殿前喝一会茶的。在那里,几缕香烟,几声钟磬,偶尔从隔壁大雄宝殿传来寺内僧人低沉的诵经声,那份超凡脱俗的意境的确如佛智大师所说,是可以化解身上俗气的。
这样的清幽,只有在应天寺可以得到。道理很简单,许多寺庙,为名气所累,旅游观光的人到比求佛问道者多,因此,多了些浮躁和喧嚣。而在应天寺,这是绝对看不到的,来此者,99%是慕佛智大师之名,目的简单又纯粹:拜佛求法,因此不会搅扰应天寺的氛围。
如果再有机缘,能得见佛智大师,倾听百岁高僧的开示和教诲,那更是幸事。见佛智大师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因为大师平易近人,任何人想见他,都不会有阻碍。在大师眼里,众生平等,哪里管你是局长、处长,还是普通工人、农民,任何人来,大师都会让徒弟献上一杯清茶,平静地倾听,平和地开示。以我的观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信众见过大师后,都是获益匪浅,可谓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只是大师虽然年愈百岁,但仍然四方云游,到全国各地去参加佛事活动,因此到应天寺见他,的确要看缘分。不过,用大师的话讲,有缘的,总会得见。
无论牧马山还是应天寺,正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在我去过的众多名山大川和寺庙佛殿中,牧马山、应天寺无论从规模、景致还是建筑,都不出众,但依然是我最愿意去,也去的次数最多的,毕竟我在那里皈依,说重点儿,那里也算是我的“祖庭”。
今年7月初,我去应天寺,就在我去的前一天夜晚,大雄宝殿的屋顶塌了。当时我正和师父在禅房喝茶,祖道师兄来告诉师父大殿屋顶垮了。由于他们说的是方言,我听的不真切,以为他们说的是其他寺庙的事情。因为祖道报告这个消息时神态坦然,师父听后也异常平静,就好像听一件与他无干的事情。前几天我去应天寺,特意去大雄宝殿看了看,那栋老建筑的屋顶的确垮塌了一大快,因此,才知道3个月前师父他们说的就是自己的寺庙。
我顿时对师父的道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境界呀!你想想,别说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塌了,就是掉一块墙皮,碎一块玻璃我们的反应会怎样?我们能像大师那么从容吗?
听仁慈师兄告诉我,明年3月3将重修大雄宝殿。在师父的禅房我还看到一些重修应天寺的宏伟蓝图。我衷心希望在佛智大师的感召下,信众共同努力,应天寺一定会更加中兴起来。只是希望即使到了那一天,应天寺也不要失去它特有的这份宁静与清幽。
下面是我两年前去应天寺后写的一首旧诗,虽然被师父讥为顺口溜,很不工整,但毕竟是我的唯一一首算是旧体诗吧。
到应天寺
直路曲径皆通幽
禅门道牍随心开
百岁老僧语未乱
混沌当中解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