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那拉提草原

喀纳斯风光

巴音郭楞

巴音郭楞天鹅湖

吐鲁番葡萄沟
在中国,最有异域风情的地方当属新疆。而且南疆和北疆又有很大不同,南疆是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而北疆多少与欧洲的自然景色有点类似。
我第一次去新疆是1985年冬天,当时我还在上大学,我们一些人搞了个西部开发协会,这个很有点超前性的举动当时在社会上很有点影响,不仅成都的媒体隔三岔五来采访我们,后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也来了,而且在头版头条大篇幅地报道了我们的事情。
事情弄大了,于是学校出面组织我们10个人去新疆考察。带队的老师一个叫李原,一个叫熊焰波,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因此和我们很玩的到一起。
记得当时我们是大年初五从成都坐火车去乌鲁木齐。20多年过去,那一路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由于当初是春运高峰,我们坐的是临时加车,因此开的很慢,到乌鲁木齐我们整整走了80多个小时。大家多数是第一次西出阳关,对西部的情况没有充分准备,因此在火车上的最后一天,我们十个人饿的眼睛都绿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饥饿。
原来,由于我们乘坐的是临时客车,整列火车没有餐车供应。到兰州以前还好,我们可以在站台买东西吃,可出了嘉玉关,我们才充分体会到什么叫荒凉。20多年前,本来河西走廊就人少,车开大半天没有一个车站,而且可能也是年没过完的缘故,好容易停靠一个车站,站台上连个鬼影都没有,更别说买东西了。
记得最后24小时,我们全体只能饿着。饿到最后,李原从包里摸出一袋方便面:“我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别躲到厕所去吃,大家分享吧。”于是,这包方便面我们十个人,每人吃一口,然后传给下一个,那情景就像演电影一样,所以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那回我们只到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和独山子。由于正值隆冬季节,新疆到处白雪皑皑,这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同学兴奋得就像到了月球。而我从小在北方,并不稀奇,因此除了80多小时的苦旅,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疆的羊肉串和馕,这两样东西一直是我的最爱。
工作以后,我又先后三次去新疆,分别到过昌吉、吐鲁番、伊犁、阿尔泰、巴音郭楞等多个地方,才算对新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我眼里,新疆最美的地方当属伊犁。伊犁草原与内蒙不同,那是高山草原,景色很有层次,草原、森林、雪山依次排开,很美。特别是伊犁的那拉提草原,如果盛夏季节前往,遍地鲜花,如在画中。
喀纳斯一定要秋天去,深秋季节喀纳斯湖水是蓝色的,而不少树木则是金黄或火红,于是红黄兰绿四种颜色相互交织,色彩极为艳丽,搞摄影的人一定要去。
新疆的饮食也独具特色,而且很少有人会不喜欢。去年我和妻子去新疆,她非要带些快速食品,以备吃不惯新疆饭时聊以充饥。我告诉她大可不必,但她还是不放心,带了些火腿肠之类的东西。事实证明,她带的东西多余,新疆的拉条子、大盘鸡包括简单的拌面让她吃的不亦乐乎,回到北京还时常念叨。
说到旅游,如果没有入乡随俗的好胃口是一大损失,也少了很多乐趣。我一向主张,到一方水土,吃一方饭,到新疆吃海鲜,到内蒙吃川菜,那是最不明智的。
此外,旅游历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景,一种是休息。我一般倾向后者。比如我去喀纳斯,一住两天,哪里也不去,就静静地坐在湖边的小木屋外,看湖水、听鸟叫,直到夕阳西下……虽然少看了一些景点,但那份恬静却是奔波跑路的旅者所体会不到的。
其实很多所谓的景点,去的意义并不大。因为那些地方,随便哪本画册上都有,我们去不过是把自己放到里面,照张像,以体现到此一游。而且大凡这些地方都人满为患,再美的景色也打了折扣,所以,我一般不愿意去凑热闹。
说到休息式的旅游,吐鲁番的葡萄沟也是个去处。在那里有很多维族人开在葡萄架下的小餐馆,随便找一个坐下,吃点顺手摘下来的葡萄,吃一盘维族拌面,喝一壶清茶或奶茶,体会一下炎热的吐鲁番树阴下独有的清凉,那份惬意是你在恶俗的景点人挤人地排队照相断然体会不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