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不上博客首页,一上就看到范冰冰力挺小三的热议。感叹真是时代不同了,就连小三这样的话题,在网上,这么堂而皇之的地方,都不再是一边倒的舆论了。这样的讨论其实大有好处。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抛开道德偏见,来关注一下现象中的“人”的状态。小三现象的背后,体现了人的怎样一种需求?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需求?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需求最后真的得到满足了吗?这比简单的道德说教、舆论批判更有意义,更人性,事实上也更能有效的帮助到这个社会中相关的人。
有一次跟哪个妈妈聊天,说她家宝宝某次分享时居然知道把大的给人家,自己留下小的。我们的结论是,从小衣食无忧的宝宝,可能根本没有“大的是好的”、“多的是好的”这样的概念。如果有,多半也是大人无形当中灌输的。比如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当宝宝偶尔拿了大的,就满脸欣喜的说:“看看、这么小就知道挑大的了!”或者每次主动鼓励宝宝:“给、拿这个大的!”或者“真笨、别拿这个小的,拿大的!”总之方法多得很。
我现在怀疑没有经过这类理念灌输的孩子,其实更加大智慧的选择直觉被保护了下来。比如两个梨,他可能会挑那个感觉比较新鲜的,看着好看的,直觉上“应该”选的,或者说,他会挑选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大的”。
而经过灌输的孩子,无论灌输的是“你应该拿大的”还是“你应该拿小的”,大多会有一个同样的结果,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梨上转移到大人的态度上。这时候孩子选择的标准就不再是梨的特性,他会根据此时他想得到的大人的反应,来决定选哪个梨。在选择之后,他会立刻观察大人的反应是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样。他对自己的选择满意与否,多半也是由大人的反应来决定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大智慧,他居然发现了自己的选择与大人的反应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达到控制事态发展的目的。我们曾经想的太简单了,以为他是想多占才去拿大的,或是懂得谦让才去拿小的,却不了解他的选择背后的需求,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的反应,并不在物质本身,或是他自己的直接感受。
再比如分享。孩子度过两三岁(或者更久一点)这段占有欲强烈的时期后,很自然的就会进入到社会性发展时期,开始自主尝试通过分享的方式与周围的人建立关系。这种分享是非常感动人的,就像有好吃的你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给心爱的人尝尝是一样的,充满了爱,喜悦和满足。这与道德约束下建立起来的、为了赢得妈妈的欢欣而形式化的分享,那是本质不同的。
有一次聚会,么么拿着一袋子小饼干在吃,么妈蛮不强硬的引导了一下:“给玥玥妈分享一个。”么么很犹豫的样子,么妈也没勉强。过了好一会儿,我们都忘记这事了,么么自己跑来给了我一个饼干,看我拿了很高兴,她也很高兴,根本没看她妈一眼。又有一次,我们一起坐车,么么说饿了,么妈拿出煎饼来给她吃。没有任何人说分享的事儿,么么居然特意拿了一块给我。此事我一直视其为分享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人类“分享”美德的内涵,是真正充满了爱的分享。这绝对不是单靠背“融四岁,能让梨”就能达到的境界。
其他道德现象(包括小三)同理。单单靠“仁义道德”去约束(鲁迅爷爷管这叫“吃人”),与发自内心的去选择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这是不同的境界。当事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当然对于违反道德标准的人恐怕很少有人去关心他是否幸福。但是探讨的重点意义在于,只有大家发现那样做不幸福、不满足、不能达到目的,才会自愿不那样做。不过我很怀疑小时候被不停道德说教的人,是否有能力在长大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做到先清晰明了自己的需求、再选择适当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说教的结果其实挺杯具。一太重视别人的看法甚于自己对事件本身的感受,总顺大溜与总逆大溜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自我不强壮的表现。二自身感觉麻痹,不是过度压抑自己就是过度满足。其实不存在过度满足,本质上是不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而用错方式。三没有创造性,找不到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点。等等。
另:“标准”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不展开了,这已经够长篇的了。某些火热话题还是挺有思考价值的。
其实当年看《非诚勿扰》就小小的震动了一下。是什么让一个小三幡然悔悟的?居然是——爱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