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开始 |
像小猪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都在玩,貌似没有任何“任务”,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随时都在探索,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研究对象,他们工作起来相当专注和深入。在李跃儿的巴学园里,不把孩子们的行为叫“玩”,他们就称之为,工作。
今儿我豁出来了,就用图海战术记录下小猪一天中的几个工作场景——收拾这么多图,绝对是自残行为啊!
一. 直筒倒沙
早晨去院子里玩,小猪捡到一个巴顿不知道从哪叼来的直筒,筒子的两端是通的,有沙子灌进去后又被水泡过,堵在里面了。
小猪企图把沙子抠出来。她把手指伸进去,但沙子在直筒中段,手指够不到。她从各种角度努力了半天。未遂。

于是她从旁边地上捡来一根树枝,试了一下后发现,可以借助树枝的长度捅到沙子。

继续努力ing……

终于慢慢把潮湿的沙子都倒出来了。
然后,她又用小树枝把凝成团的沙子一点一点戳碎,戳得很碎很碎。她蹲在太阳下,不紧不慢地体会小树枝一点点分解沙团的感觉,很投入。

终于完成了一个工作。耶!!!(请忽视某猪嘴边的奶粉,早晨偷吃奶粉,还不让人擦……


二. 西葫芦炒肉片的超级质感
前几篇博提到过,我很后悔以前吃饭总给她擦手,结果养成了她但凡觉得手脏就随时擦干净的毛病。李跃儿在书中明确指出,这样的后果是影响孩子手的体验。
我马上中止这种做法,每次她再要求我帮她擦掉手上的食物,我都回答她:“等你吃完我们再一起去洗手,现在你尽管吃,不脏的。”洁癖的姥姥有点担心,说:“都已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了,还一定要改吗?”坚决的猪娘毫无商量余地滴回答:“必须改,立刻改!”
我希望她还有机会弥补更多手的体会。6岁前的孩子,无论错过哪个敏感期,都还有机会弥补的,老天很宽容。
今天的晚餐有小猪喜欢的西葫芦炒肉片,她很高兴,直接用手抓着吃。吃了几口,习惯性地把手伸给我,要求擦擦。我鼓励她继续吃,不用擦。
她迟疑了一下,又开始吃。

手上蘸上了很多汤汁、油,还有菜,这种感觉她不太习惯,但妈妈不给擦,只好继续吃。
吃来吃去,她开始慢慢进入体验状态……

她逐渐停止往嘴里送食物,开始反复捏炒熟的西葫芦,软软的,滑滑的,薄薄的。

越捏越投入,从一两片到一大把,体验不同手感。很快,她就沉浸在这项新体验中,旁若无人。

如果以前小猪这么做,我会坚决 制止的。
现在,我想,不玩食物的规定,可以推迟到她的手的体验完全满足了之后。
在她探索世界的阶段,当然不能错过对食物的多角度探索——不仅仅是在嘴里。

这时候手已经全都是油了,但她不再要求擦手。而是把两只油滑的手搓来搓去。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我和她。她几乎没有注意到我在拍照,全神贯注地体验着这种新鲜的感觉。

之后,开始搬运。
把盘子里的菜运到小碗里,然后再运回来,再运过去,再运回来……这回连空间感也体验到了。


一大把炒西葫芦和肉片在手里抓,是什么感觉?

她一边专心地工作,一边嘴里不停地给她的玩具小兔子介绍她眼下的工作流程。
程序那是相当滴复杂,一言难尽啊……

拿起勺子,模仿妈妈炒菜的样子炒几下。勺子炒西葫芦的感觉,和手抓西葫芦的感觉当然又是不一样的。

“小兔子,你看,我要把炒好的菜倒进碗里,然后你就可以吃了!”

还是上手最过瘾啊!她幸福地把手完全泡在盘子里。手上的每个“酒窝”都在满意地笑。

不被打扰地专注于工作,是非常尽兴的。我不能明确她到底体会到了什么,但能这么投入地工作本身,就是件很享受的事儿。以前,她从来没有被允许这样深入地探索离她这么近的食物,我总是对她说:“不要玩食物。”,但很明显,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那不是玩,是探索,是工作。
如果家长不懂,孩子就可能会错过成长的一个角落。

在抓了个够,捏了个够,运了个够之后,她注意到了身边的椅子——油腻腻的手在椅背上来回滑动,是和平常不一样的感觉耶!

她把探索领域转到了椅子上,就这么不停地滑过来滑过去,体会不同角度不同力度的手感。

一言不发地工作着。


从一个椅子,发展到两个椅子。很显然,有角度的运行和刚才的直线运行是不一样的轨迹。

而立面的运行,又和平面的运行有区别……

在这样体验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后,她终于松了口气,满足地观察着自己的小手,两只手最后对起来搓了搓,结束了工作。

在这次工作中,没有人跟她说一句话,姥姥安静地吃完饭,离开了饭桌。
猪娘非常感谢猪姥姥的理解和配合——虽然她也并不了解这对宝宝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但 猪娘说有必要,她就默默配合。
一直以来,在教育小猪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幸运之处在于,家里没有人与我作对,没有人以哪种权威或“前车之鉴”来压制我,没有人要求我必须听谁的,在关于 孩子的问题上大家都信任我。
作为孩子亲妈对孩子的养育起主导作用,其他人都尽量学习,尽量配合——全家人能一致达成这样的默契,不能不说是小猪和我的幸运。
三. 从奶瓶里倒水
忙了半天的小猪想起来要喝口水。她的水壶忘在我们自己家没有带到姥姥家来,所以平时喝水也用奶瓶对付了。
喝完水,她突然注意到奶瓶里的水——如果要倒出水来,必须倾斜,那倾斜到什么角度,水才能流出来呢?

这个角度,水就不能流出来。

再继续倾斜,水就可以流出来了。

这个角度,就更没问题了。

小孩子,就是这样,随时随地在观察在体验在学习的,任何一个成年人,如果能有这么好的专注力,这么勤奋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能不成呢?

四.
饭后,小猪主动要求帮忙洗碗。妈妈给她搬了一个小凳子,然后站在一边拍照,吃水果。
两岁就可以帮忙洗碗,闺女,妈看好你!

洗得像模像样呢!

这时,她注意到水流进下面的盆里的声音和力度。

然后拿起小碗去接水,感受上下挪动小碗时,不同的水流力度和声音。

再之后呢,她又开始体会水从洗碗布中透过去的感觉。我仍然不知道她究竟体会到了什么,但很显然,她在对比,在实验,在琢磨。

为了研究不同的水流感受,她用了整整半桶水——水龙头里流出的所有相对干净的水,我们都用一只盆接住,倒进旁边的桶里,然后提到院子里去浇花。每天厨房里的大部分水,最后都是这样流进花园里了。

这里,我只记录了小猪一天的工作。她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随时都可以开展一份新的工作。
这就是儿童,他们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者,不放过任何一个他们关心的事物。而且一旦开始,就要把一件事研究到极致,全心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可是为什么,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却慢慢磨蚀了这么珍贵的本性呢?是什么环境,什么事件,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不管怎样,向儿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