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敏感期的作用
(2010-04-13 13:33:30)分类: 开始 |
上一篇博文里,有网友问,像小猪这个年龄已经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有必要让她放弃现在的习惯,重新弥补手的敏感期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手的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用?错过手的探索会怎样?我这几天查了一些资料,因为其实我自己也想知道如何能清楚地解释这个疑问。
下面是网友的提问:
************************************************************
关于“手的体验”,想和小猪妈妈探讨。
在我看来,关于吃饭这一点
“手的体验”上,是更适合还不会使用工具的孩子,比如6个月以上的小婴儿到1岁半、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使用不好工具,所以可以尽情的体会手抓的乐趣,参与到吃饭过程中。等他们再大一些,他们就需要学习使用餐具来吃饭了,并且能用好餐具,也是手来操控,这也是一种手参与的体验啊。
那么小猪再过几个月已经3岁了,马上要从个体生活走进集体生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很好的使用吃饭的工具,并且已经是需要掌握基本餐桌礼仪的时候了。况且小猪已经了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我和小猪姥姥的疑惑一样,有必要放弃一切从头来吗?就如同一个孩从从来没有穿过纸尿裤也正常长大了,可是现在要求她必须重新穿上纸尿裤,仅仅只是为了弥补一种过去没有的体验?这种“弥补”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强?
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从小点滴而来的,而要破坏一个好的习惯,却是瞬间可以瓦解的。很羡慕小猪妈妈有一个完全自主不受干扰享受养育孩子的环境,也很喜欢小猪妈妈的一些育儿心得。可是,小猪妈妈,让小猪重新回到手抓饭的阶段,这样做是否矫枉过正,过于教条化,形式化了呢?
************************************************************
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必会经过的“手的体验”阶段,这与孩子日常生活中学习建立“好习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时候貌似还会情形相悖。“好习惯”要求的是保持干净、整洁,而孩子在度过手的敏感期时,却需要用手去深度体验各种事物,他们会把香蕉捏成泥拍来拍去,把面条抓碎扔得四处都是,用各种迅速把周围弄脏的方式玩水,反复扔东西,反复开开关关各种门、开关……他们的体验方式经常让成年人抓狂。
在《孩子,我应该这样爱你》中,关于手的敏感期,有这样的论述:“手对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感觉的物体具有非常灵敏的感知能力,孩子就是通过手对外界不同的物体进行区别、分类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反映在思维中的主动的联结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联结方式包括因果关系、物质、空间、时间、数量和逻辑。认知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认识物体的多少而取决于联结各种物体,事件之间关系的能力。”
所以,可以看出,孩子在手的敏感期是在感知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必须的、重要的探索和学习。如果错过了,会在他们的发展中缺了很重要的一环。而且,如果孩子被成人限制过多,手的敏感期没能顺利度过(注:手的敏感期并不特指孩子用手抓饭这一个行为),孩子成长的程序等于有了空缺,这种空缺给以后的发展也会带来些不足,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小动作特别多、沉迷于玩自己的双手等等。而且,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不用自主地像婴儿一样喜欢用手探触。比如我自己,一直到十几岁的时候,还很享受手在面袋子里抓面粉体会那种细滑还带一丝凉意的感觉,喜欢在洗米的时候反复抓米,然后体会细滑的米粒从手心流下去的感觉,喜欢在用两只手反复倒腾豆子、搓豆子,喜欢在手心里反复抓捏香皂,喜欢反复开开关关电灯开关……我小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被养得很干净的那种孩子,一天换好几次衣服,哪有一点脏都会被大人火速收拾干净,我姥姥和我妈的干净整洁令人叹为惊止,家里四处都井井有条地板永远都看得见倒影,所以我没有机会被允许体会类似用手抓饭,还能把饭抹一桌子的感觉。仅从这点看,小猪也比我自由得多,放松得多。
孙瑞雪在《捕捉孩子敏感期》中说过,孩子手的体验和内在心智的发展之间是有直接关联的。如果他们错过第一次敏感期,在6岁之前,还会发展出第二次相同的敏感期,这是造物赋予孩子的弥补机会。我们应该把它看做为一次“补课”,落下的进程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补上。与让孩子弥补落下的敏感期相比,吃饭的“好习惯”暂时被“打断”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等孩子把这个阶段的发展补好,再恢复培养孩子的某些生活习惯也不迟。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接连不断地度过,这是自然法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成长“程序”,如果被尊重和满足,他们就可以顺利成长为一个心智发展健康、真正茁壮的人。
有时候,真相就是这么简单。放松心情,和孩子一起跟着造物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走,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