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6日
日前与好友闲聊最令人向往的惬意人生是什么,我说了一个近来一直萦绕心头的憧憬,那就是夹上一、两本书周游世界。我说我甚至为幻想中的第一、两年旅程设计好了一条比较周全的线路,我称之为“西方之路”:雅典—耶路撒冷—罗马—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弗罗伦萨—日内瓦—里斯本—马德里/托莱多—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费城/华盛顿/纽约—莫斯科/彼得堡,之后可能还有“华夏之路”、“印度之路”、“穆斯林之路”……
可惜,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人穷其一生想要实现这个幻想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制约首先当然来自经济方面。因为我所谓的“周游”,并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观光”,而是比较细致地感受。因此,需要在这些周游地点生活上一段时间,少则两、三周,多则两、三个月。这样的话,按照目前的情况,没有个一、二百万人民币积蓄(还要有足够的闲暇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怕是很难完成如此浩大的周游计划。
比经济制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准备。现在中国人有钱了,开始全世界到处去旅游,不过有一句打油诗令人忍俊不禁地形容了当下相当一部分国人的观光面貌:“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到家里啥都不知道。”周游世界,应该既是一次景观体验,更是一次精神感悟,它所希冀的是与各种不同文明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想在圣特尼塔桥上遇到他心目中的贝雅特丽齐或在雅典市政广场见到苏格拉底的年轻人,和一个没有此种迫切需求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去弗罗伦萨或雅典一游完全是两码事。后者只是个观光客,而前者却是在寻求完美。”(《美国精神的封闭》第88页,【美】艾伦·布卢姆著,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因此,要想作一次比较完美的旅行,光在知识积累方面恐怕没有个10来年的准备是远远不足的。而且,这种准备是无穷无尽的。对一个追求完美的旅行者来说,为了要在弗罗伦萨旧城一条小巷里的但丁故居心满意足地呆上一个下午,他也许必须花两年时间研读《神曲》以及有关但丁的一切重要信息,直至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对于我本人来说,即便是上面罗列的“西方之路”的精神准备也仅仅是粗枝大叶而已,而其他的如“印度之路”和“穆斯林之路”,在我大脑里的“文化地图”中几乎就是白板。
最后,要实现这“寰宇之路”的周游计划,必定会使一个人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及其不同寻常,他将不可能再拥有一般正常人的生活节奏。有些问题基本属于经济问题,如职业等;而另一些问题则不是钱能解决的,比如婚姻家庭等。
这种生活虽不切实际,但毕竟令人神往。假设我将这一计划缩减到理想状态的1/5、1/10甚至1/20,我想,只要下决心就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果真这样,我的一生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了。说到底,在我心目中,最不虚此生的生活无非是中国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要再加一句:“思古今中外事”。用更加抽象的话来说,最完美的人生就是:学习—感受—思索。
其实西方古人也有类似的感悟,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根据我的理解,他的“审视”主要是指人的自我内省。然而,古往今来也只有像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孔子这样的天赐之才能够仅仅凭借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机缘就洞悉宇宙人世,我们芸芸众生要很好地审视人生,首先就要审视外在世界。所谓“见识”,只有“见”得多了,才会有“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古今中外事……最重要的一点是:“见识”也好、“审视”也好,它们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懂得这一点,人就永远不会迷失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