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影视和文学艺术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不关注现实”、“远离生活”……
我认为,这种观点即使不是完全错误的,至少也是作茧自缚。按照这种说法,海外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应该是最没有市场的,因为它们反映的东西统统“远离现实生活”。进一步推论下去,按照这种说法,我们每拍4部片子,就应该有3部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因为中国有9亿农民,占了总人口的3/4。很明显,当前艺术市场上真正的“现实”与这种观点正好相反,在这种观点下的产生的文艺作品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涉及到了一个老问题,即什么是艺术的真实?要知道,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背后的时代精神并不是一码事。如果认为电影里的主人公都穿上耐克、喝上可乐、用上电脑,就是贴近生活,无疑将失之肤浅。相反,照我看,电视剧《水浒传》和《宰相刘罗锅》虽然都是历史题材,却很好地表现了今天的时代精神。
实际上,反映现实基本上应该是新闻记者的任务,而反映时代的精神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使命。我所反对的这种观点恰恰是混淆了现实与精神之间的区别,依据这种观点来评判,最好的文学应该是新闻报道,最好的电影应该是纪录片。但如果真是这样,文学艺术还有什么必要存在呢?
在这里,我还要进一步指出,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生活现状,而这种“高出一等”的精神生活正是文学艺术应当给予充分关怀的领地。为什么农村题材的影视鲜有人问津?道理很简单:农民不愿意干了一天庄稼活以后,回到家里还看种地的故事,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更感兴趣。!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中国的影视和文学艺术要想走出低谷,就必须努力地超越平庸的现实生活,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时代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