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揭秘那些成功故事的真相
(2015-01-21 08:39:40)分类: 生活杂谈 |
当今中国,是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不知什么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起眼的坏小子就进入了传统行业,等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用一种别样的模式颠覆了原有的秩序,用令人惊愕的财务数据让原有行业里的精英们大跌眼镜。
这些都不断激励着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奋斗者。当许多人看到那些80后的创业者也开始走到纽约敲钟的时候,用罗永浩的话来说:“这次我真的被彻底击中了。”
还记得阿里上市时,马云那句意气风发的感慨:“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不知激励了多少对未来有期待的、在自身道路上苦苦奋斗的同仁们。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禁佩服这些大佬们的勤奋、智慧和才华的不可一世,并感慨自己的技不如人,生不逢时。
又有的时候,当我们听说某个大佬成功背后的某个幕后故事,也会认为他们不过如此,只是机缘比我们更好,或者背景后台比我们更硬,因此反而又不屑一顾。
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真正导致成功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这些大佬们,真的是我们无法超越的异类吗?
近日阅读纽约客超级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名著《异类》,对于超级成功的人生的形成原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们所谓的成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书中通过一系列故事的描述、数据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给出了详细而准确的答案。
不同于传统的烂大街的成功学书籍,美国知识精英格拉德威尔对成功的定义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这位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学术性作家,通过讲述了5个精妙的故事,去研究成功的基因。这五个故事分别从学术天才、商业巨子、摇滚明星、软件工程师、大牌律师的故事,去剖析每一个成功的背后的必然性,其实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答案。
先不看结论为何,下面先给各位饶有兴趣地介绍一下这五个故事。
故事1:意大利小镇罗塞托人的长寿之谜——他们果真是异类么?
一群来自意大利亚平宁山山脚的创业者,为了能更好的生存,来到美国纽约周边的小镇聚集并生存下来。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人群,他们本和美国大多数社区没有任何区别。
但一位美国内科大夫在当地的一次学术交流,扰乱了小镇的宁静,发现了这个小镇人群的异类——这个小镇里,65岁以下的人群从来没有得心脏病的,并且在65岁以上得心脏病的人也比美国平均水平低50%。在心脏病高发的美国,这个群族人的心脏病概率出奇的低。那里的人们都能活上一大把年纪才死去。
这个神奇的现象,引起了医学家、社会学家们和统计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他们研究了他们的饮食习惯、遗传基因、生活规律和地理环境等大量可能的影响因素,都未发现这里和其他地方的异常之处。
最终,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小镇的人有个超级团结温馨的社区氛围。这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镇,有了22个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人们在这里崇尚平等理念,富人不会浮夸炫耀,整个社会都愿意帮助失败者走出困境。这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结构,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
这个研究为现代医学界研究心脏病健康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道路:那就是超越个人范围寻找原因——要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考虑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状况、追踪其家族的渊源。
从这可以解释一部分异类产生的基因:或许你不会相信,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你的出生地、出生日期、生活环境会决定你在某一领域的优势或是机遇。
故事2:加拿大冰球明星运动员是怎样炼成的?
这则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冰球运动员如何从起步期开始,一步步如何攀上金字塔的顶峰的。其中的原因比我们想象得更有趣、更复杂。
作者通过统计加拿大冰球国家队球员名单信息发现,绝大多数球员的生日集中在1月、2月和3月。——40%的球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生在4月到6月,20%球员出身在7月到9月,最后10%的球员生在10月到12月。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秘密就在于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同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都会分在同一组。也就是说,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他小的队友争夺晋级权。特别是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12个月的年龄差距,球员之间的生理成熟度会有巨大的差异。
在此之后,加拿大的选拔运动员制度主要通过筛选、分组和区别训练将这些球员的差异进一步放大。起初生理具备微弱优势的球员在后期的区别训练中比弱势球员得到更多的训练和强化,最后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
人们平日里认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费力其就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不错,能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比你我都更具备运动天赋。但是,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因为他们努力才得到的。然而最终,正是这种领先优势早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所谓成功的马太效应。
故事3:比尔盖茨、乔伊、乔布斯和甲壳虫乐队的故事,什么促成了他们的辉煌成就?
1、
美国IT
先看比尔乔伊,他有幸考入了计算机科学领跑者密歇根大学,有幸第一批使用分时系统而不是打孔系统,计算机房24小时开放,他可以夜以继日的在那里练习编程。
比尔盖茨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当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的学习编程7年。当时全世界不可能有50个人在不到20岁的少年就有盖茨这样的经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软件开发比同龄人的认识深刻得多,这一切都来自于机会的积累和勤奋的训练。
2、10000小时铁律
20世纪9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顶级的音乐学院做的一个实验。(所有的学生差不多都是5岁的时候开始练习小提琴。)
他们把学院学校小提琴的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明星级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的潜力的学生
第二组大家都公认的比较优秀的学生
第三组认为演奏水平永远达不到专业水平的学生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写道,“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还是作弊屡屡的惯犯,对他们的练习时间统计的结果,一次次毫不例外地都得到10000这同一个数字。10000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小时,总共10年的练习时间。可以看出,长时间的练习能让人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保证一个人成为专家。”
天才也不例外——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直到21岁,他才创作了被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品NO.9,K271。梵高,1879年开始画素描,1886年在海牙画了首批油画,1895年去世后他的油画被广为认可。
甲壳虫乐队的非凡才能来自于他们的非凡机遇。对于他们来说,非凡的机遇就是他们应邀去了汉堡。汉堡对于甲壳虫乐队不是因为赚的钱多,也不是酒吧的音响效果特别好,更不是因为那里的听众独具慧眼。汉堡对于甲壳虫的真正关键意义在于:汉堡”逼迫”甲壳虫乐队超量演出。
他们在那里一周出场7个晚上,每天晚上至少5个小时,在1964年甲壳虫最终成名之前,他们实际现场演出了1200场。现在大多数流行乐队,他们的整个演艺生涯也不会超过1200场。正是甲壳虫乐队的超量训练,才使得他们脱颖而出。去汉堡之前,他们的舞台演出还是乏善可陈,但之后就非常出色了。他们不仅练就了超量演出的身体耐力,还学会了演唱各种各样的歌曲。
故事4:超级智商的平凡人生
2008年,美国有个电视节目叫做以一顶百,就像我们现在卫视放的超级大脑。这里面的人都是超级聪明,其中一位特邀嘉宾克里斯托弗的智商达到195。他从6个月开始说话,3岁听广播中的笑话就能学着说,然后发展到可以自由阅读。到了5岁,就开始问祖父“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10岁开始博览理论物理学著作,16岁自学了波兰特罗素的巨著《数学原理》。美国一项研究计划将这种智商超级高的人成为特曼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智力非凡的人,做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研,他希望这些天资超凡的人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领跑者,希望他们靠自己天生的智慧成为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结果我们在他的《天才基因的研究》一书中,下定论的第四章几乎找不到“天才”的字眼——除了标题之外。“我们看到,”特曼以一种极端失望的笔调写道,“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实用智商环节。
所谓实用智商,就是那种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和他人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
相比这些特曼人,奥本海默的成功就是这种实用智慧发挥作用的结果。
奥本海默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工程“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他父母从小就知道他是个神童。他从小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长大,父亲是成功的服装商,母亲是画家。一到周末,奥本海默便由专制司机开车到郊外别墅,暑假他则到欧洲去看祖父。他的父亲在社会上广积人脉,这样使得他从小就学会面临复杂环境下的处事智慧。
当奥本海默得知格罗夫斯少将在选择曼哈顿首席科学家时慎之又慎,于是他开始展开魅力攻势。当年奥本海默38岁,他比该项目中许多人年龄都小;他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而曼哈顿计划却需要实验物理与工程学专业的结合。他的政治倾向可疑,更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管理经验。
奥本海默却有着对待实践智慧的特殊悟性。最终他在种种不利情况下,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智慧是一码事,精通世故又是一码事,较低的智力却可能精通世故。成就事情少不了智商之外的其他能力,独行侠永远也获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故事5:美国超级律师事务所的起家之谜
乔·弗洛姆是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如今这个事务所是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
不同于他现在的飞黄腾达,弗洛姆的家庭却来自于一个很低的起点上。
弗洛姆的童年正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的父母是中欧的犹太移民。父亲是一位女装厂做裁缝,母亲则在家接缝补衣服的活赚零花钱。他们家的经济条件一直处于贫穷状态。
但弗洛姆6岁时候就想学习法律。他天生就具备像法官一样思考的能力。后来进入了哈佛法学院。虽然他在哈佛的学习成绩优秀,但大学毕业时,他仍成为班上最后两个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之一。
他找工作的第一站是去了华尔街的马奇罗斯律师事务所。那个时候,美国大多数律师事务所都是传统而保守。这家公司创建于1869年,理查德尼克松在1968年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前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保守的纽约法律事务所有点像私人俱乐部。其合伙人一定是常青藤名校毕业,他们去同一所教堂做礼拜,夏天去长岛的同一个度假村,穿着老派的灰色西装。这些人都是在俱乐部或者酒会上出尽风头的拜仁,因此在选择雇员的时候十分挑剔。弗洛姆的出身显然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因此没有应聘成功。
在那个时代,如果你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不符合要求,即便你从法学院毕业,你也只能去二流的、刚起步的小事务所,或者自己创业。这样一来,无论来了什么案子你都得接手。这些案子通常是那些大事务所不愿意接生意。
后来一个教授告诉他,有些同学合伙开了律师事务所,他可以去考虑进入他们公司。弗洛姆因此成为了他们的助理。在华尔街雷曼兄弟大厦足了一小套间作为办公室。
华尔街老派律师事务所总对他们所接的工作有着严格界定。首先他们专做公司律师,其次不愿意接恶意收购的生意。而这些,恰好给了弗洛姆的律师事务所以市场机会。
后期美国经济界风云变换,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邦管制放松,企业借贷越来越容易,市场趋向国际化,这一切都导致收购案件的数量和规模激增。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华尔街公司收购与公司合并涉及的年总金额增长了20倍。于是那些去不了市中心大公司的二流事务所的律师们一下子成为了市场的中心。因为老牌公司原先根本不接这种业务。
如今,世达律师事务所在全世界有23个办事处,律师近2000人,公司每年盈利超过10亿美元,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律师事务所。
5个故事的结论,告诉我们影响成功的真正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冰球明星运动员、比尔盖茨、奥本海默,还是任何意义上的超常之辈,都无法目空一切的说:“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其实,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
超级律师、数学天才和软件企业家的成功依靠的也是人类的一般经验,他们的成就绝非石破天惊也非神秘莫测。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这里我们联想到生物学家经常讲生物体的“环境适应学”:森林里长得最高的一棵橡树,之所以能够长的很高,不仅仅因为长成这棵橡树的种子最坚硬;还因为没有别的树木遮蔽它的阳光,因为树木周围的土壤肥沃而深厚;当这棵树还是幼苗的时候,没有野兔啃咬它的树皮,也没有伐木工人在这棵树木还没长成参天大树之时来砍伐。
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一颗坚硬的种子,但我们是否知道照耀他们的阳光,知道他们植根的土壤,知道他们能够幸运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遭遇?
因此,成功本身没有秘密,真正的成功=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这就是这本超级畅销书给我们的启示。
邹毅个人微信号:brian378183884,提供最尖端的项目咨询服务。
《房地产观察家》所属上海领易LinkEase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领易投资旨在打造中国最前沿、最跨界、最具创新精神的综合性投资顾问和经营管理公司,做房地产界的创新梦工厂。
公司提供企业战略顾问、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业务,并优选项目进行基金投资。
公司以最高水准的智力顾问和管理服务,与业界精英共同促进产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