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志】14-1222吹灰候气迎冬至

标签:
冬至新闻晨报数九消寒图物候日志礼仪志 |
分类: 物候日志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出的节气之一,又称岁首,是传统节日中最典型的岁时节日。
传说最早的冬至节气测算所采用的是吹灰候气法。
上古天文官将仙鹤腿骨制成律管,上浮葭灰,待地气萌动律管吹灰以确定一年之始,这也就是一阳初动的冬至节气,也是中国音乐十二律吕的黄钟律。
也就是说,24节气测定不仅仅与中国音乐十二律吕有关,节气通过十二律吕与干支五行结合,还成为军事、历法、宗教、医学、农业等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中重要参照,可以说真正理解了节气,才基本上算是理解了中国文化。
在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前,一直是以冬至月为正月。古历法的周历中,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为岁首,而我们现行的农历则是以夏历的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就是立春为正月。《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条目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假日制度自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休息和沐浴。唐、宋时期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据《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类似今天的黄金周。至清代,冬至仍与端午、中秋并称三节。冬至的民间食俗是北方吃饺子馄饨,南方吃汤圆,寓意都差不多,讨个“混沌初开、和气团圆”的口彩而已。民俗中还有祭天、数九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冬至日是帝王祭天颁历之日,北京天坛就是每年冬至皇帝祭天的祭坛。
现在过冬至,人们能想到的除了吃可能就剩去陵园祭扫带来的交通堵塞了。实际上,古时的冬至节并不是扫墓而是祭天祭祖。冬至祭祖清明扫墓这一传统实际上是通过冬至天坛祭天祠堂祭祖来祈福;而清明扫墓则是孝亲忆旧来感恩长辈的养育。祭天是展望,祭扫是回望。从新生的祈愿到逝者的怀念这一完整生命表达,赋予了每个节日不同的寓意。但我们现在清明、中元、冬至都成了一种流于程式化扫墓的节日,这是当下我们在传统继承上的失败。
冬至节好玩的风俗也有很多,数九消寒图便是文人雅士所爱的一种填画游戏。旧时,文人雅士会在冬至日张贴一幅绘有九九八十一瓣梅花的素梅消寒图,每天用颜料填染一瓣梅花,八十一天后冬尽春来,一幅红梅图画也填绘完成,这一漫长的填绘过程本身便是对恒心和毅力的一种培养,所谓“寓教于乐”也可以如此简单而实用,不是吗?
现代天文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白夜状态。冬至后,太阳渐向北回归线移动,到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若依节气而言,冬至是真正的一年之始。宋代大儒邵雍有首冬至诗对后世修行人影响甚大:“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清代养生家袁开昌在《养生三要》引经据典道:“一阳初生,其气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礼仪志》则曰:“是日勿多言,当闭关静坐,以迎一阳之生,不可用作。”冬至不仅仅是节气轮转之始,也是生命转化之机,这一天绝虑弃劳安心休养对身心健康极为重要。古时冬至官府都要放大假静心休养,现行的国定假日中,是不是该把冬至再加进去呢?
一年有24节气,一天有24小时。所以,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节气运行规律亦应和到人体之上,成为一套完整的治疗与保健的中医学说。按照这个规律来对应,午夜23点也就是身体上的冬至节气,古时官府都要放大假休息,那个人应该怎样呢?
睡觉,静卧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