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非常长的乡村生活经验,对刚才你们所谈到的乡土文学等问题,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五四”时期的作家大多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的乡村经验的真实性非常显著,但他们在处理这些经验的时候,基本上是批判性的,里面包含着一种渴望现代化的冲动,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抛弃故乡的精神指向——我更愿意把你们说的“乡土”一词换成“故乡”,这样在理解上,也许会更准确一些。故乡在哪里?在远方,在最接近大地的地方。假如大地和心灵的亲密关系面临解体,那么,一个作家就可能丧失精神血缘和心灵地基,他的写作也就很容易走向虚假和浮泛。然而,今日的中国,乡村一片荒凉,故乡已经成了破败和落后的象征,文学书写该如何面对这种景象?每次我回到家乡,都会有一种凄凉感,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到处杂草丛生、家门紧闭,这已成为普遍的中国乡村现实,可是,在当代的作家中,还有几个人对这种真实经验有切身感受?离开这个真实的起点,有关乡村的书写,必然走向你们说的“传奇”,或者干脆对它们进行想象性的改写——这表明,作家的内心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断裂。
最动人的文学书写,应该和作家的童年记忆有关。童年记忆往往是一个作家写作的原始起点。在中国,多数作家的童年都生活在乡村,这本来是一段绚丽的记忆,可以为作家提供无穷的素材,也可以为作家敞开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毕竟,真正的中国,总是更接近乡村的,但是,现在的许多青年作家,几乎都背叛了自己的童年记忆、乡村经验,没有几个人再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所真正经验过的乡村中国。或许是受了消费文化的怂恿,他们普遍信仰“生活在别处”,普遍认为,只有都市经验和情爱写真,才能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才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也就是说,乡村的故事虽然适合于文学叙事,但未必适合于市场和消费——于是,那些千人一面的都市经验和欲望场景,几乎统治了当下的写作趋势。
就这样,在新一代的文学叙事里,中国已被悄悄地改写。面对当下小说中近乎泛滥的都市符号丛林——酒吧、舞厅、高级写字楼、咖啡、爵士乐等,我常常会有一个幻觉:中国人似乎整天都在喝咖啡、逛商场或者失恋,仿佛一个奢华的时代已经来临。即便偶尔有人写到乡村,也大多是诗意或美化它,把它当作精神的世外桃源来向往,但事实上呢,中国的多数人还在乡村的版图上为基本的生存挣扎。今天,谁来关注这些辛酸的现实?谁愿意来书写这些渺小的人群?
会出现这么多触目惊心的文学改写,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很多作家的写作,已经丧失了自由和真实的精神品质,他们有意无意地都在接受这个时代的“总体话语”的支配——也是一种符号化的写作。在符号和总体话语支配下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观念写作,一种预设话语前提的写作,一种不及物的写作——这种写作可以不对具体的、细节的真实负责。中国作家的写作为何常常是不及物的?因为中国的小说发育比较迟,一直以来,诗歌才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而中国诗歌倡扬的诗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及物的,它需要的是幻想,是天马行空,是一种抽象的美,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就是典型的天马行空式的幻想,你读了之后,并不会对具体的瀑布、长江有任何感性的了解;至于为何是“三千尺”、“万重山”,而非“两千尺”、“千重山”,这也只是出于诗人的一种即兴想象,它与具体事物(瀑布、长江)之间无须任何真实联系。这是诗人的写作,借助于一种不对具体事物负责的诗性假定,阐发作者内心的想象,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虚拟的、抽象的。假如小说家也用这种诗性思维所导致的不及物性来写作,那么他的写作就会丧失与事物之间本该有的亲密、细微、准确的关系,沦入一种不真实的假想,最终就成了改写,成了贫血的符号化写作。这是致命的,因为不及物性的诗性思维最终破坏的是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基本联结点。小说家应该着力反抗这种不及物性,反抗总体性和符号化,才能重新面对生活世界发言,尤其是在乡村经验的书写上,更应如此。
我不是题材决定论者,但面对消费文化在当下小说出版中无往不利,面对作家们共同臣服于一种单一的都市情爱经验,我的确开始忧虑:现在的作家,或许正在失去面对完整世界的发言能力——他们的写作,都过分用力在一个得以通行于消费和市场的小小区域,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大的真实,却被彻底地忽略或遗忘。如果用哈贝马斯的话说,这种对生活的简化和改写,其实是把生活世界变成了新的“殖民地”。他在《沟通行动的理论》一书中,特别提到当代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已把生活的片面扩大,侵占了生活的其他部分。比如,金钱和权力只是生活的片面,但它的过度膨胀,却把整个生活世界都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同样,当都市情爱经验在文学叙事中一统天下的时候,也是把整个中国都变成了它的“殖民地”。真正的乡村,已经很难找到它该有的位置。
面对这种状况,重述一个作家的责任、视野和宽广是必要的。惟有这些,才能使作家拒绝认同片面生活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殖民”,才能重建生活的整体关怀。(时间:2004年10月;地点:温州。发言稿为《南方文坛》杂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摘自谢有顺文学演讲录《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一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谢有顺文学演讲录《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目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