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秋水:读谢有顺的《此时的事物》

(2006-10-30 17:43:38)
标签:

书评

《此时的事物》

分类: 我的世界

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读谢有顺的《此时的事物》

 

   庄秋水

 

    “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评判;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也许有时候它也把它们创造出来——那样会更好。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王。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
    ——我忍不住梦想福柯梦想中的这种批评。我称之为“唤醒式批评”。这种批评指向不仅仅是裂缝、无声的震惊和机能失常,被捆绑在一种必然性上面,而是以一种敏捷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受去了解和探寻。
    “唤醒式批评”当然不只是王子俯身对睡美人的一吻。神话故事里,国王和皇后,城堡中的士兵和马匹;厨房里的厨师,仆人;花园里的鸟、猫、就连壁炉中的火都神奇地睡着了。城堡的四周,也慢慢的长满了荆棘。但王子所需要的仅仅是等待,等待一百年过去,荆棘自动张开,然后走到顶楼对着沉睡的美人印上一吻,一切就苏醒了。批评家要做的,是打破时间的坚冰,点燃壁炉里的火,让沉静的城堡沸腾起来,让国王和王后醒来,让小鸟飞回原野。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完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一吻那么简易和轻率。
    读谢有顺的《此时的事物》,我时时感到了作者的这种用心。他为文学划定了精神疆界:“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他说:

 

    我渴望看到一种文学,能在“生活”中展开,同时又能深入“人心”——尽管这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作品,在当代十分罕见,但我的研究,总是尽力握住这两条线索,使得我在阐释别人的时候,不忘张扬自己的心中所想,也不忘说出我对生活和人心的真实看法。

 

    我以为,书中《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人面桃花>的一种解读方式》这篇文字,最契合作者的这种思想。他唤醒了《人面桃花》这部小说所蕴藏的花火:在完美与毁灭之间、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有着肥沃的中间地带,个人可以从纷乱而甜蜜的人世获得幸福和慰藉。
    这也许正暗合了作者谢有顺的心路历程。这几年我目睹了作者写作上由外而内的变化,从注重外在现象的积累而逐渐向内发展。他内心有了一颗敏感的心灵,写作时,触到了内心,便有如光波扩散,形成一个深远的意境。但是这种内转并非没有危险,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深情锐感,自然无法扩充到一个绝大的意境,那么这个内心渐渐萎缩,最后恐怕便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难免有“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俊给他蒸出些云霞”的嫌疑。
    因为读了谢有顺的批评文章,我才找来小说《人面桃花》细读,这算是难得的阅读经验。我希望作者不是“穿红袍的君王”,也不要成为穿白袍的圣人,在清明和欣悦的同时,不忘记“挟着风暴和闪电”。

    《此时的事物》,谢有顺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25.8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