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里看到陈其纲的访谈,他是中央音乐学院77级的学生,他的名字我不是特别熟悉,但他的同学的名字有不少是我非常非常熟悉的,比如郭文景、谭盾、叶小纲、瞿小松等等。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做小记者的时候,那时候去北京音乐厅听一场他们的音乐会真是件又开心又时髦的事啊。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好多记者都变成了粉丝,找签名,约访谈,然后很可能还有很多的故事发生。。。我记得有一次听瞿小松的音乐会,看到音乐厅两边的走廊里有他的画展,是那种抽象的油画,颜色很绚灿,喷薄欲出的,但又有一种细腻和柔丽,虽然不清楚跟他的音乐之间有什么呼应,但是能够意会到某种呼应--也许人家作为作者并没去在意呼应还是不呼应。比瞿小松还要有明星感的是当时他的妻子(后来是前妻)刘索拉,她除了搞音乐,小说写得名气极响,最有名的那篇叫做《你别无选择》,我记得里面的一个细节,有个好像是姓金的教授,上课之前在衬衣领子上点香水,一边一滴。刘索拉前两年跟洪晃她们演过一个电影,又热闹了一阵。叶小纲的散文写得特别好,我在《新民晚报》看到他不少的文章,经常是看完他的文章,整张报纸就哗地一扔,别的都不看了。
陈其纲毕业后去了法国,他是大音乐家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能成为梅西安的学生,竟然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他给梅西安写了一封信,请一位同样是留学生的朋友翻译,有意思的是这个朋友扮演梅西安,跟他排演了他和梅西安见面所有可能涉及的谈话。他第一次与梅西安见面就交谈了四个小时,他说排练的所有话都用光了。。。中国人是这么做事的,我想这样认真的态度,什么事都能做成的。
陈其纲的音乐听上去是有一点怪的,我觉得不是西方的,但也不是中国的,似乎是中国底色上的一种创造,是他自己的东西。他自己说他的音乐手法很复杂,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很简单。我觉得他的音乐表达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简单的,但的确是很有个性。我觉得他的音乐不是旷野,也不是城市,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相似的,我觉得可能是森林,或者说树林,也许是长满树木的大山,或许是苍绿的大山里的回音。。。
很感叹他们那个班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们都成了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我也很庆幸跟这么多伟大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