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泉城的文学地标(节选)

(2013-01-28 11:05:25)
分类: 精彩阅读

       酒泉城的文学地标节选

                                                                                       开 

  

 

东迎华岳:日月经天,山河揽胜,金风挟雨,紫气裹云,有一种大气之美;南望祁连:雪峰巍峨,松林叠翠,冰川融水,穿峡出谷,有一种壮丽之美;西达伊吾:丝路漫漫,雄关重重,路遥人远,长歌万里,有一种雄浑之美;北通沙漠:茫茫戈壁,片片绿洲,讨赖绕野,弱水北注,有一种辽阔之美。
    酒泉城鼓楼的这四幅门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古代酒泉在中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文学地标。这是因为,酒泉城作为西北地理上的十字路口的地位,也就成了一个古代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一个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一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十字路口。荒沙漠漠,亘古荒凉,酒泉城巍然屹立,他敞开着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丝路上东来西往的使者商贾,披阅着关内外的雷电风雨,传递着天地间的文脉气血。
    酒泉城,雄居中西陆路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祁峰遥对,讨河环绕,金泉潋滟,绿色空灵,长街纵横,深巷幽静。究其历史,大致是始于汉,盛于唐,衰于宋元,扩于明,续于清。在我看来,酒泉城的历史和文学地标,当从赵家水磨遗址说起。在酒泉城还没有修建之前,酒泉一带当是谁的天下,谁的家园?历史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性的记载,也没有留下多少口头性的传说。只是在讨赖河北岸土崖断壁下,留下了一层厚重的灰质层。考古学家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兽骨,木炭、灰红褐诸色陶片,采集到了骨匕,石臼,残石斧、石纺轮。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西羌、乌孙、月氏等游牧部落文化。
    月氏人最初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瓜州、敦煌等地,祖辈均以游牧为生。讨赖河北岸的赵家水磨一带,就是他们的一处繁闹的居地。居住着几个或者十几个部落,成千过万的人口,在这一带狩猎、游牧、农耕,过着他们所理想的日月。讨赖河畔的早晨总是炊烟袅袅,香飘四野;中午骑马射箭,欢声四起;下午牛羊归圈,鸡犬跳跃;夜晚篝火映空,埙声悠悠。如今那北大崖头夹层的灰质物,就是那段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就是酒泉最初的影子。
    大约在公元前177年,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西侵酒泉敦煌一带月氏人的居住地,月氏人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和彻底的失败。匈奴人杀死了月氏王,并割下他的头颅当作酒杯使用。受此奇耻大辱,月氏人向西迁徙。从此,讨赖河两岸就变成了一片荒原。以后,经过讨赖河洪水的无数次泛滥,把月氏人生活过的遗址深深地埋在土层下面。又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讨赖河北岸成为了断崖残壁,月氏人的遗址就出现在了北大崖头的横断面上,形成了厚厚的夹层。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