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柯小说三题 (节选)
修
柯
赢
家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有些事情不是很明白。一段时间,因为心里的魔障,我迷上了麻将,也就认识了常爷。有一天,是一桌麻将打完后吧……
“我要介绍个人给你。”常爷说,“是个打麻将的。你不要笑,小伙子。你见了就知道了。认识这个人绝对值得我给你说。”
退休老干部常爷今年70岁,身高体壮,满面红光,钱多人闲爱热闹,生冷不忌,手眼通天,弄了一套房子专门打麻将,圈内雅称“雀巢”。常爷有一个卡,自称搓麻专户,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账面亏损了6万元。
“玩么!对不对?”常爷似乎根本不知道6万块钱我得挣三年。简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经常爷介绍,我对他要推荐给我认识的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甲,男,45岁至50岁之间,早年在化工厂上班,后下岗。1999年开始职业麻将生涯,年收入约3万元,人称“雀王”。
“雀王”?我要见识见识。
“雀王”倒是说话就到。他的真身和我的想象出入颇大。眼中没有精光四射,谈吐也不语惊四座,穿着并不潇洒出尘,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男子,街上最多的那种,倒是不怎么说话。也许这“雀王”是浪得虚名呢!牌打得好点的,我也见过不少,而且,叫他“雀王”的,目前据我所知只有常爷一个人——众所周知,常爷的牌是打得有些臭的,随便一只什么三脚猫就够他佩服一段时间了。
果然被我猜中,两圈过去,“雀王”只和了一手大三元,其他的牌都被常爷和另外两个人和走了。塌锅倒灶到这个程度,“雀王”倒是也不着急,吃牌碰牌出张一直轻手轻脚轻言细语,连坐姿也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肘平放桌沿,端端正正保持不变。和大呼小叫坐立不安一直喝茶抽烟的常爷等三人形成鲜明对比。“雀王”打牌时所有的牌都扣着,摸打吃碰杠和都不看牌,似乎就是那两只手而不是他在打牌,眼睛只负责看别人怎么抓吃碰出。这当然也没什么了不起,记性好而已,那是爹妈生的。这就能称“雀王”?切!打麻将那是要靠智慧的!
八圈下来,“雀王”又和了一手“大车轮”,不仅再无建树,而且只见他不断“放炮”。最后算账,常爷输了200元,另外两家各赢50,“雀王”赢了100——他虽然和得少,但“大三元”和“大车轮”的番实在太大了。我看得哈欠连天:“雀王”这样的叫法欠妥,欠妥!
“雀王”走了以后,我把观后感给常爷做了汇报,常爷一直听我说完所有损话,才说,你错了。然后说,这样吧,小伙子,过两天我还准备组织一个小活动,你再来看一下。还有一个人,你也应该认识一下。
常爷爱夸张,听他说话,好像什么人都值得我这个记者见识一下,记者是个筐啊?什么都往里装!不过话又说回来,下次要见的人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说不定,至少比“雀王”要特别点吧。常爷知道我好奇心重,他也不说那人是谁,留了一个稍大的悬念给我。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三天后,常爷在“雀巢”里隆重推介给我的居然是在我们街口卖肉的王屠。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