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2012-05-29 06:18:41)
标签:
认识错误惩罚打架道歉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某天,你5-7岁调皮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由于发生争执把别的孩子打伤了。但谁是谁非,或谁先动手的已不得而知。但当你事后知道,或对方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告状了,对此,你会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参见《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带孩子来告状的家长》、《别带着受欺负的孩子去告状》。
是孩子,都会犯错误。孩子的成长道路,就是不断跨越一个个错误的“坑洼”,尽管孩子会有“跟头”出现,可这恰恰是孩子成长表现。不经历风雨,那里能见到彩虹?但不管是什么错误,如果不进行处理,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那未来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如何对孩子错误进行处理,就体现家长对儿童教育理念的理解能力了。参见《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出错?》。
孩子犯错误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父母的直接惩罚和不作为,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结果不对就打骂、训斥,或替孩子的错误道歉,或说“孩子太顽皮,实在头痛”而随意放过孩子,或把错误归结于非孩子的原因。这些情绪化和“心疼”孩子的做法,都将导致孩子对错误认识不清,也让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参见《父母问题:艺术的批评让孩子更亲近》。
一般孩子的错误,可简单分为不知道是错误、无意错误、有意错误。其核心判断标准是看孩子是否知道,做某些事情是否应该做,以及行为结果是否恰当。对前两类错误,或在立界线过程中非经常性的有意犯错,都相对比较好教育,家长通过适当的界线和惩罚,同时鼓励和赞许孩子的好行为,基本都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尽可能避免再犯。参见《擦亮家长心灵的窗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错误的认识也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只能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错误的认知。例如,由于好奇去吃杂物,这对口欲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探索的表现,当幼儿捡拾地上的杂物,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吃。所以,如果父母从来说过某些特别具体的事情不能做,孩子做了就可以说他们没有什么责任。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当孩子出现一些无意错误,往往是出于好意,但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了实际上被成人认为的“错误”。对这样的错误,家长首先是要进行鼓励,同时也强调行为后果对他人的影响。特别是给其他人造成生理、心理、物质损害时,就算原始动机很好,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该道歉的就要道歉,该赔偿的就要进行赔偿。参见《6角度37条谈孩子发脾气原因》。
如果孩子经常故意犯错误,这基本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重大问题。孩子很可能是通过故意犯错误来寻求关注,或是孩子过度社会化而与父母权利斗争的需要,甚至是被某些父母鼓励的结果。这一切都表明父母和孩子都是没有界线的人,自我中心感强,为人处世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对此,假设父母不从自身进行改变,孩子是很难获得正确认知的。参见《儿童教育,请不要打草稿》。
当孩子第一次犯了成人眼中的错误,父母单纯的禁止和批评、责备、训斥、打骂等方式会有效果,但未必理想。对于婴幼儿来说,讲道理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对孩子正确、恰当的行为,多鼓励、赞许和表扬,而对错误的行为,通过“漠视”让孩子知道这是不受欢迎的。对3岁以上孩子,还可以采取界线来进行约束。参见《渔王教儿子捕鱼带出教育问题》。
对于学龄以后的孩子,他们已懂得一些道理,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比单纯的禁止和惩罚更有效。家长此时很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可能对自己、对他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对错误行为进行“复盘”,就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孩子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一个问题,也察觉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感受。参见《超级狠心管教儿女的爸爸》。
当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纠纷导致“打架”行为出现,甚至把别的孩子打伤了,除了某些过度社会化而故意欺负他人以外,绝大多数出现这样情况,都是孩子不知道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或由于神经发育问题,难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判断孩子打架的对错问题,不能简单以先动手就是错,或谁受伤了就是受害者来进行判断。
比如,你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的鼻子打流血了,其真实原因可能是孩子打闹中,无意碰伤了别人;也可能是自己孩子出于正义保护其他弱小的人,而对欺负人的孩子动手;或是对方孩子先动手,自己孩子反击的结果;或是自己孩子故意欺负那个孩子;或是对方孩子自己碰伤而“诬陷”自己孩子。所以,不了解具体事发缘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所以,当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前前后后,父母才能比较准确判断孩子的问题所在。此时,不管孩子是什么错误或问题,都可以问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进步和避免下次再犯类似错误:你有没有对的地方,而错又错在什么地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旁人有什么感受?对其他人有什么伤害?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有没有比你做的更好的处理方法?参见《父母要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
当孩子初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知道别人的感受以后,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主动道歉,但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别强求,能做到最好,且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赞许。而做不到也别着急,别怕自己丢人,特别是自己孩子“欺负”其他孩子时。多给孩子等待时间,可以等孩子情绪平和时再要求。如果父母在自己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都会主动道歉的。如果孩子依然不肯承认错误和道歉,那必然是上面的认识错误过程没有做好。参见《教养坏习惯:替孩子道歉》。
那孩子犯错误以后,只要道歉就可以过关?理论上说,如果事先没有约定惩罚,且真诚的道歉已经得到谅解,是可以告一段落的。但由于孩子的认知不足,且没有把界线内化的时候,加上比较容易情绪化和难于控制自己,甚至是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往往会再犯已明白道理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情况,父母要接纳、允许孩子再犯,毕竟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参见《“三道门”和儿童教育精髓》、《点评18招谐趣的<斗妈大全>》。
当然,想加强孩子对错误记忆,和孩子约定惩罚,或执行已定好的惩罚,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那什么样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别带着受欺负的孩子去告状》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学习不好你会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