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视角自尊心共情倾听犯错误育儿 |
分类: 父母教育 |
这几天,我女儿经常出“错”,挨“批评”就也是正常的了。可是,我也反思这个问题,发现还真不能简单看待孩子的出“错”,第一,我们看到的“错误”,真的是孩子犯错误吗?第二,当孩子真的是犯错误了,我们作为家长,所采用的批评方式,是恰当的吗?呵呵,话题有一点大了,有感于此,今天先说说第一个问题。我井中月写的,只是我想到的几个方面,如果大家有例子,也欢迎提供给我,先谢谢了。
我比较喜欢由例子说话,今天也不例外,让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例1:孩子在画画,其画面是描述大自然的,但孩子在画小草的时候,把小草画的乱七八糟的,与画面极其不协调、难看。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常规情况下,父母看到这样,会急于发表自己的评论,强烈的去制止孩子,说他们画错了。但是,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吗?道理也不复杂,其实孩子是故意这样画的,自然是有道理的,也许他描述的是风雨后的场景,或是小草被动物压过了。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总是以我们成人的视角,来看孩子的行为,还总希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强加给孩子,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孩子知道说不过你,就是委屈了,也只能采用无言的抗议。所以,作为家长,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孩子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最好先倾听孩子的心声。
例2:孩子小,不懂爱惜东西,拿着一个玩具玩着玩着就扔了,你严厉的说:“有本事你再扔一次!”结果,孩子又拿一个玩具给扔了。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这种情况,是否在你家里经常发生?你会不会火冒三丈?不是暴揍孩子就是一顿痛骂?其实,说实话,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你的孩子比你还委屈!孩子有时候不太容易分辨你说话的真实含义,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孩子按照你说的,真的去做了!当然,孩子乱扔玩具是不好的,但这也是成人的标准,对孩子而言,是没有这样的规则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是4岁以上,这真的是故意了。
例3: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谁知手一滑瓶子掉在地上,牛奶全洒了!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孩子小的时候,身体协调性不足,他们想做事,但往往“结果”,是成人不希望看到的。本例是科学家斯蒂文?格伦孩子时,真实发生的事件。他妈妈是怎么处理的,我井中月摘编如下,大家看完应该会有所感受。
妈妈看到牛奶洒了,没有责备地说:“格伦,你做了多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滩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奶河’里玩一会儿吗?”“当然!”格伦高兴地玩了一会儿后,妈妈又说:“不管怎样,你把地弄得一团糟,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拖把或抹布,你喜欢用哪一种呢?”格伦选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好地板上的牛奶。干完以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这个牛奶瓶子。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给瓶子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怎样抓得住、掉不了!”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手握紧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下了。
例4:你和某邻居家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先来你们家,孩子依然自己看书,你让孩子打个招呼,不理你。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一般发生这种情况,你是否觉得特没面子?认为孩子不懂礼貌?其实,孩子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有背后的原因的。也许是孩子太入迷、太专注了,没有听见你说的;也许孩子真的不“喜欢”这个邻居阿姨。
对于前者,如果“暴力”打断孩子,这就会破坏孩子未来的注意力能力,许多妈妈都说过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听课不专心,而这些都和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经意的破坏有关系。而对于后者,孩子没有必要和你一样,有同样的喜好吧?而不喜欢更有可能是你根本没有注意的原因,如对方身上有烟味。所以,了解孩子,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
例5:周末你带孩子出去玩,你承诺会带一个玩具出去,可是,第二天大家都忘记了。当孩子想起来,当众哭闹。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第一反应是不是孩子太“无理取闹”了?不就是一个玩具嘛,想玩回家去玩。当孩子反应更加激烈的时候,也许,在你的高压“政策”出现后,孩子会稀里胡涂认了错。
明明是我们错了,可是我们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反而都想着是孩子错了?这和我们的思维定势有关系。做父母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在孩子面前总是认为自己对的,如果出现了问题,也想方设法的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例6:你看见垃圾筐里,有一个花瓶的碎片,你孩子在客厅玩。此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一般家长遇到此类情况,第一反应是想,是不是孩子不小心给摔破了?看到没有,这是以你主观的猜想,并带有归罪性质。当孩子面对这样的提问,不管是否是孩子的问题,其第一反应是否认,而后再想办法进行解释。
作为家长,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家里出现损坏的东西,总认为是孩子干的。第一反应是东西坏了,就生气,特别是自己孩子是属于活拨、调皮的。你为什么不想,这是你家人或是宠物做的呢?其实,就算这些事情是孩子干的,我们也不能这样说话。对孩子来说,这些是成长中必经的体验。
通过上面我井中月给的案例,使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能从消极事件中,发现积极因素,首先肯定孩子做的事情,而不对结果做出“道德”评价。特别是当孩子的“错误”,是出于他们的好意,这就更不能去抓住他们的“失误”了。肯定式的纠正法,即保护了孩子的正当想法或做法,且情绪不会被破坏,因此更能接纳你的说法。另外,当孩子意识到不用担心“错误”的后果时,即使孩子不能从“错误”里发现什么,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困惑,欢迎给我留言,我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