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温70年前的“活教育”思想

(2011-07-26 07:06:26)
标签:

活教育

教学原则

父母教育

儿童教育

孩子心理

育儿技巧

育儿

分类: 必读育儿知识

  陈鹤琴,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陈鹤琴一生在教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活教育”理论是其中最具亮色的部分。是他长期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对现代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中国化探索的结晶,为我国儿童教育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知识学习的编排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要相互关联。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也就是说,要善于把孩子学习的呆板单一的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能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趣活动。

  

  1941年1月,陈鹤琴主编的《活教育》月刊出版,标志“活教育”的理论开始形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内容考验简括为三大目标:“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并简要概括为,用“活”的教师去教“活”的儿童。他将“活教育”与“死教育”之间的十大区别逐一列举:

  

  活教育:

  1、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2、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3、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4、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5、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

  6、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7、课程是根据儿童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8、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9、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10、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死教育:

  1、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2、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3、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儿童用耳听。

  4、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5、以威以畏来约束儿童。

  6、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儿童。

  7、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儿童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8、儿童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9、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10、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如果能把这些教科书当作参考资料加以活用,也有很多益处。书呆子并不是因为读了书才变成呆子的,而是他们只晓得一味读书,都不去和真正的书——大自然、大社会接触,才变成书呆子的。“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陈鹤琴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

  

  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将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感知。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41年3月,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教学原则10条,以后陆续完善、充实为17条。17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考验看到,虽然这些内容都是陈鹤琴在70年前写的,但是,“教死书,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在今天依然是“根深蒂固”。这种死气沉沉的教育,至今还在家庭、学校中体现,或许还更糟一点。虽然陈鹤琴本意是针对教师说的,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内容都是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而在当前的家庭中,改变是迫在眉睫的,否则我们只会培养高分低能的孩子。

  

  所以,按照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使我们的教育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思想,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家长不能墨守成规,不仅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安排学习的内容,也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社会、生活来做孩子的活教材。这不仅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孩子获得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也能把孩子呆板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能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趣学习活动。(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知识文章:

  《婴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本周儿童教育测试:《实战模拟:当孩子害怕一件东西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