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教育孩子心理亲子育儿儿童教育知识少年青春期 |
分类: 必读育儿知识 |
本文实际是我再读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把其中重要的部分都摘编出来,给12-16岁这个阶段的父母进行参考,最后附对青春期的不同看法。如果你对12-16岁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就能比较得心应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至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第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在身体外型的变化上,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加速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但女性少年要早于男性2年左右。在体重上, 12-14岁是增加的高峰期,平均年增4.5-5.5公斤左右。在肩宽、胸围,也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头面部,面部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在生理机能上,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
在性的发育方面,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生殖器官发育速度直线上升,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男性成熟比女性晚。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突显出来。在性机能成熟方面,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约在10-16岁之间。男性首次发生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
在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上,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在记忆的发展上,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此时,孩子能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另外,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同时,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但充分地运用高层次的记忆策略尚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在思维的发展上,青春期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初中学生已有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他们面临问题时,先提出问题,然后明确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最后再进行检验假设。能够运用逻辑法则和推理建立抽象的问题和命题是认知能力成熟的表现。另外,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开始分离,这是从青春期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在自我意识上,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同时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在情绪变化上,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而这些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另外,而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这是青春期的一个突出的困扰问题。他们要面临性骚动带来的欲望,又要面对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第二反抗期,其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
● 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 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 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至于第二反抗期的形成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 生理方面: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但知识经验的不成熟,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 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心理能力的滞后,进入“心理断乳期”,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 社会因素:学习的责任感,渴望得到朋友的接纳和尊重。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就会引起反抗。
在人际关系上,对同伴关系,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选择标准有: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另外,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与父母关系上,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也能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与教师关系上,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在道德判断上,对于12-16岁的孩子,属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在8、9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同时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另外,少年儿童已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在人格上,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二维性的发展的过程,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的孩子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第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在青春期性教育上,由于缺乏性知识,当男孩开始遗精,女孩开始月经来潮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家长要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应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向孩子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人体正常的发育现象。对于中学生的早恋,宜“疏”不宜“堵”。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手淫现象。
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如果将自己作为矛盾的一方与孩子纠缠不清的话,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严重化。父母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到这个时期父母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已经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 注意调整与他们的关系和改善对待他们的态度,为正确对待反抗期做好铺垫。
● 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以及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倾听他们的意见。
● 父母与他们少年儿童相处中,要以友相待。使其能够交流思想,吐露心声,并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 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在情绪调控上,要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青春期少年儿童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
第五,关于青春期的不同理论观点
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在1904年写了一部两卷集的著作《青春期》。他的理论认为,“个体发生概括了种系发生”,青春期是人类的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正是霍尔首先把青春期看作“大动荡”阶段。
但有些人类学者与霍尔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在一些非西方的文化社会里对青春期所作的研究中发现,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青春期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玛格丽特?米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萨摩亚(1961)和新几内亚(1953)对青春期作过研究。虽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对青春期的影响,但是她指出了文化因素对发育的重要性。
有的社会允许小孩看到成人的性活动,目睹婴儿出生,接近临终者,从事重要的工作,表现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为,做性别游戏,以及确切地知道成人做些什么事情,在这种社会里,青春期就相对没有什么压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认为儿童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要求,还使他们避开成人的生活,免除他们许多责任,从童年期到成年期的转变并不是连续的,结果就显得紧张得多。
即使在现代社会里,青春期也不一定像流行的看法要人相信的那样是暴风骤雨式的。艾伯特?班杜拉是一位研究社会学习的理论家,他对那种必须把大动荡,与现代西方的所谓青春期看成同义语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班杜拉写道:“如果一个社会把‘十几岁的少年’称为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行为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从事及行动粗野,如果这种形象由宣传工具反复强化,那么,这种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这样,一种错误的期望就可能起着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原来那种错误的信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知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