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中月
井中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569
  • 关注人气:3,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着、快乐着、学习着

(2011-06-28 07:18:03)
标签:

教学做

生活教育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育儿技巧

育儿

分类: 父母教育

  今天给各位父母“灌输”育儿知识前,先说几件生活中发生的趣事:

  

  趣事1:

  有一天,我接女儿回家,路上遇到一个约8、9岁的小姐姐,背着书包,边走、边哼歌,步伐轻盈,像跳舞一样,不时还转了几个圈。我随手一指,说看那个小姐姐。我女儿就问她怎么这样走路。我说你着急去问问,结果,我女儿果然去问:“小姐姐,你怎么这样走路?”“我是高兴呀!因为……。”快到家时,我又看见一中年男子,低头塌肩走路,我又随手一指,这回我女儿却立马说不喜欢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害怕。我说:“是不是那个叔叔的姿势,好像说别惹我!”孩子说是,呵呵,简单的身体语言教育。

  

  趣事2:

  我带女儿到游泳池进行“泡水式”游泳,她喜欢玩水,可又有点害怕。给她的胳膊套上充气圈,还仍然死把着游泳圈不放手。我看见旁边有一个刚3岁的小男孩,套着手臂充气圈浮在水面上扑腾。我鼓励女儿像那个小弟弟一样独立在水里玩,可是她仍然坚决不肯。我没强迫她,而是换了一个游戏和孩子玩:让她站在游泳池的阶梯上,我离她一臂的距离,让她自己跳进我怀里。果然,我的女儿立刻觉得放松了,每次跳下来都咯咯大笑。小男孩被这个游戏吸引,也要求他的爸爸陪他玩同样的游戏。两个孩子一起,快乐地重复这个游戏,直到我的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着小弟弟的样子,独立在水里扑腾了。即便是喝了几口水,也还是兴致勃勃的玩个不停。

  

  趣事3:

  某天,我问我女儿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说是玩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幼儿的那些游戏,大家猜也能猜到是怎么玩,可我说不会,你教教我好不。我女儿答应了,等到了晚饭后,开始遛狗遛孩子时,孩子就要玩这个游戏了。刚开始,孩子规则说的不是很清楚,而我井中月呢,就故意使坏、专门“犯规”,想办法让孩子指出。于是我就说她没有说过,我女儿马上补充规则。于是乎,经过3-5回合,规则总算完整了。

  

  趣事4:

  某天,孩子两手拽着一根绳子,又把一个衣架挂在上面。我“漫不经心”的让衣架在绳子上滑动,问她为什么衣架会滑下来。孩子想了想说:“因为一头高,一头低”。随后我又给她演示了怎么让衣架滑的更快,稍微提示后,孩子很快就明白了,绳子的一头越高,衣架滑的越快。所以,当带孩子下楼遛弯、孩子想去玩滑梯时,就会和我说:“我爬那个高的滑梯,这样我就滑的快。”

  

  各位朋友,看到上面的小趣事,各位能从中发现什么?能猜到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吗?其实很简单,估计许多朋友都能想到,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他主张“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教育,最大的敌人是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于还在学习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更是这样,许多孩子入学后,不爱学习,其根本原因就是认为学习是单一的、无趣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最重要的是,教育、学习、实际动手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如果你能真的理解“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以内,这时你对孩子的教育,极其广阔自由,也极有力量的。倘使父母们,都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不仅是孩子的学习可以贯通和增加学习主动性,也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自己。反之,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

  

  对幼儿的教育而言,家长不能拘泥、局限于纯粹的知识,而是把教育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生活的一切时间与空间,都成为孩子学习的来源。让孩子领略到自然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使孩子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的同时,也使孩子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唤起孩子主动学习的信念。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讲,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而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完善。这样就把一个知识学习过程,变化成认知、态度和情感的综合教育过程。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井中月也认为,我们不能让孩子为读书而读书。陶行知先生写过一个对联,很有趣地说明这个问题:“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先理论后实践”的分割做法,或是只管教不管实践,都是没有学以致用。这样做的结果,非常可能是孩子虽然“满腹经纶”,却只是一个“赵括”!所以,孩子的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会运用知识,这才能是孩子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课程是分科进行教育的,且有专业的中心目的。但实际上,大部分“知识”都应该串联起来。比如,画画、语言表达、自然知识,可以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想做到这点也不难,其根本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就是把学习与理论合二为一,就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父母与孩子,或孩子与孩子,进行共教、共学、共做,打破纸上空谈、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陋习。(具体可见前一篇《香蕉+苹果+板凳=快乐科学》)

  

  所以,为了孩子,不能把他们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如果把孩子“榨干”了,他还怎么可能有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呢?同时,孩子应该带着兴趣地在实践中消化所学。比如,你的孩子正在家弹琴,此时下雨了,那我们就可以及时带孩子到雨中去,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孩子发现和体会“雨的旋律”。而此时的你,如果有能力,顺势去解读某首和“雨”相关的乐章,其效果远不是孩子靠想象可以认识到的。

  

  回到开头的几个小例子,细心的朋友,现在应该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趣事”,其实都是教育、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并没有严格的分割。而且,孩子可以从生活中,从玩伴那学到许多东西,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做我们的“老师”。这种教育平等、教学做一体的理念,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建立良好的人格素质,同时,孩子也可以在真诚、开朗、率真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兴趣的引导下自我发展。(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教育应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           《毁掉孩子注意力的战争经历》      

    教养坏习惯:“童言无忌”让人欢喜让人忧》   《教养坏习惯:被你“逗”坏的孩子会撒谎!》 

 

  本周育儿考试:战模拟:孩子拿脏东西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