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界评论 |
这几天,连着收到几条短信,发信息的人身份不详,可以确认的是,这几条短信都是群发的。把短信内容收录如下(××是我加的,把敏感的公司名称及人名隐去):
“朋友:×、×二人已矛盾对立化,关系已经很难维护下去,两人已经开始讨论谁退出的问题,不过谁也很难退出,最终只能等待关门大吉。大家以免上当受骗。今年×××就损在他们手里了,等待的是该商标被法院拍卖,大家视目以待吧?你为了你朋友负责,一定要互相转告你的朋友,以免你的朋友被骗,你也会伤心的。”
“朋友,×××公司因无力还债,错误看好今年市场,现由于圈不到钱着急,商标已经被债主进入法院依法查封程序。×十一月必定逃亡。注意保护自己。并转告你的朋友以免上当受骗。”
两条短信出自不同的号码,但语气一致,而且所提及的两家公司,都是在内衣行业颇具知名度,最起码,在保暖内衣火爆的时候,都在央视大做广告,大家耳熟能详。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以是“悬疑”:谁在这么做?目的是什么?所说内容是否属实?
而我,则是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
这几年,由于我们公司的咨询项目中,有多家是保暖内衣企业,也有几家属于从事保暖内衣营销的各省级代理企业,因此,我有许多这个“圈子”里的朋友,对“圈子”中的是是非非有些了解。被列入“短信名单”之中,也是情理之中。
早在今年三月,我就收到了类似的几条短信,而且比上述两条还“邪乎”一些,一笑而过。倒是很多圈内的各省级代理,纷纷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知道详情。我的回答是:“你们做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了,这个行业的风气早就该习惯了吧?”
的确,比这种短信更具有杀伤力的手段,在这个行业中都出现过。
为什么?究其原因,内衣行业,尤其是以保暖内衣行业为代表的秋冬内衣,是中国服装领域中上升最快的一个分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行业之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你多了,我就少了;你少了我才能多。针锋相对的行业竞争大于其它行业。尤其是排名前十名的品牌,都为当老大而煞费苦心,进攻与防守就都有了些不规矩的动作。
再找根源,那就是“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品牌形象同质化、卖点同质化、终端同质化、广告手段同质化、经销商维护同质化。原本可以更为广阔的产业之路,因为大家都挤在同一个路口,导致竞争的压力被无形的放大,一些不上路的手段也使用了出来。
一个规律:哪个行业“内战”打的厉害,哪个行业到了非创新不可的悬崖边。
这个行业越来越象个江湖了。放眼看去,其实有江湖迹象的行业不止这一个。其规律是:同质化越严重。“江湖化”越严重。没有人去创新,去想办法去把行业的蛋糕做大,而都想在现成的蛋糕中多分一点,怎么办?只能互相掐。彩电、空调、PDA、移动通信,似乎都走过这样的道路。
在为这个行业的怪现象担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几家品牌正在跳出抢蛋糕的思维定势,重新定位,另辟蹊径,从竞争的第一阶段(敢竞争)、第二阶段(赢竞争),已经开始准备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不竞争),创新型面料、时尚化款式将在今年最大化的涌现(关于竞争的三个阶段,参见《商战时代能否做到“不竞争”?》)。
早该如此了。如果一个行业从起源到发展,八年了,还停留在互相掐架的层面,的确有些好笑。
谁能不屑于掐架了,或者认识到掐架不解决问题了,谁就先行了一步。
http://image1.55.la/user_save_pic/2007/10/27/2007_10_27_1193495756.gif
前一篇:明天搞卫生,郭迷请勿进!
后一篇:特仑苏,攻打上海有几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