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氏事件与新浪关闭的论坛

(2006-03-20 17:34:38)
分类: 社会观察

月十七日,袁氏三兄弟被依法执行死刑,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事件。而且新浪把这一事件作为新闻页的头条,而且做成了专题。

 

我喜欢到新浪看新闻,其实是喜欢看新浪新闻每一条后面的评论。因为可以看到公众的反应,了解民意,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更详尽的信息,尽管也知道有些信息不一定准确,但毕竟多了一个渠道。

 

看到该条新闻的后面,果然评论者众。一是因为袁以前一向低调而且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案发后他的传奇故事引发了媒体与公众更大的关注;二则事件处理过程中有一些未经证实传闻让人急于想知道“后来呢”。

 

与以前的某些新闻后面发泄个人情绪的贴子云集的情况不同。这一次,公众的反应出奇的理智,也许,这样的一个“大事件”,让平时大大咧咧、感情用事、乱说为快的网民,真正的开始思考。大多数评论都是在真正地探讨新闻背后透视出的社会现象。中间也会有一两条市井传闻,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些传闻是会有自己的辨别能力的。

 

可惜,一天之后,新浪不仅把这个专题从头条撤下,而且在标题中也找不到相关新闻了。等用搜索瑞找到的时候,发现相关新闻无一例外,都是“评论数为0”。

 

这样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这一次,却让人有些感慨。

 

其实,这个社会多一点声音并不是坏事。新浪或其他网站可以把评论关闭或删除,人们心中的思考与判断却不会因此而关闭或删除。

 

也许社会的评说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比如,人们常常举例说“张金柱案”,是因为媒体报道太过引发民愤,导致量刑过重;再如,最近虐猫事件网民评论偏激,导致萝北县政府坐不住了,而越权处理当事人。

 

但是,这反应出的,不是社会声音多而有问题,而是说明政府或司法机关的不规范与不成熟。真正成熟的司法机关,是不会因为社会议论偏激,而不依法办事的。这只能说明执法者的脆弱,以及司法与行政的随意性。

 

再者,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偏激的言论,以及所谓“内部消息”。根源在于三点:

 

一是“信息不对称”,公民对于某些事件无法深入了解,只能根据现象去发表意见,或者去猜测。

 

二是媒体的看客心理与“架秧子起哄”行为。只是出于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做耸人听闻的猎奇式报道,而不做深度报道,信息来源广度不够,造成公众舆论的误导。

 

三是媒体的引导力不够,只做传播不做分析,没有用公正的分析来引导公众的正确思考。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心理的复杂性是正常的,为公众提供公正的分析,是媒体的责任。

 

总之,声音是需要的,杂乱的声音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寻找根源去改正,而不是把论坛关闭。

 

如果关闭了就能解决问题,这个社会就简单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