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兴才:关于思维陷阱和无效推理、论证——对《拜托了,别让语文再“项目化”了》的点评

(2021-10-26 21:50:42)
        2014年,因中国青年报以通讯方式介绍一位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探索,引得一位大学教授打稻草人,我替这位语文老师作了回应,题目是《“真语文”有个假想敌叫“非语文”——以《语文不可以这样玩》的逻辑漏洞为例》,2016年有感于语文话题讨论中的吵架不讲理和不在同频道说事,又写一文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语文批评中的逻辑审视》。此两文都有八千字上下,都首发于《教育研究与评论》,也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年,为一位老师相当然而武断地批评“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探索者,忍不住得罪同学而又写一文《打稻草人,不是争鸣》登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我很喜欢讨论语文话题,也关注别人的争论,更关注讨论者说话的姿态,看到人有不经熟虑的轻佻言说,就忍不住打抱不平,所以以上几文都是为别人对别人的不当批评而起而写。近日,浙江禇树荣老师就探索“项目化学习”写一刍议,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基本上是个试验性经验性陈述,却引得一上海名师大把怨愤,本可以理性讨论的话题,却表达得似乎禇老师在祸害语文教学似的。而细读其文,比比皆是的因果倒置、打稻草人、逻辑滑坡、不当归因、诉诸无关,痛感语文言说的逻辑缺失现象全无改观,就又忍不住加以批注。起先,一朋友公众号要转载,我要求不署名,怕陷入个人事非。但又终于想,无需避讳,论事而已,所以还是放在自己的博客里,算作公开回应。

写下如下加红的文字,并非讨论项目化学习的有学理或无学理,而是有感于讨论与说理的姿态

 

关于思维陷阱和无效推理、论证

——对《拜托了,别让语文再“项目化”了》的点评

 

拜托了,别让语文再“项目化”了

XXX

      最近参加几次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几乎每次都有人谈及要落实语文“项目化”学习。

      我真的感觉很无知,对语文“项目化”学习竟然一无所知。(不是人家的错)

      尽管我在今年44日写过《“弱弱”地“呐喊”一声:救救语文——今天的语文是被“概念”玩弄最疯狂的日子》,提及过“项目化”学习,但我一直仅知道这个名词。(仅知道,就呐喊?)

      所以,这几天(够吗?禇老师他们可是做了几年)我花了一点时间(够吗?禇老师他们做了几年),专门学习了一些有关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内容。

    恕我愚笨,我依然搞不清楚什么是语文“项目化”学习。(既然依然搞不明白,可以再等等)

    于是我又请教了几位做语文“项目化”学习做得似乎很有味道也很有收获的老师。但在我的追问下,这几位老师对“项目化”学习似乎也存在不少疑虑。(有疑虑,岂非很正常,实践者禇老师也会有纠结和困惑,何况是“似乎……也”,实践中总是有各种问题,但这能证明什么呢?)

     这里我就列一下我追问的几个问题:

     1.既然是“项目化”学习,那就是要将语文学习全部做成“项目”。(这个推论很奇怪,既然是……就必须全部是……?谁说的,谁准备这么做)请问,小学语文学习共有多少个“项目”?初中语文学习共有多少个“项目”?高中语文学习共有多少个“项目”?(更奇怪的问法,如同问“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小学语文究竟要读多少篇文章一样”)

    2.您现在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请问,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由哪些学习“项目”构成?(同上面一样的奇怪之问,如同问“小学四年级准备上多少次作文课”,谁能回答?真要答案,就是“你开发多少学习设计,就展开多少设计”)

    3.您现在是高一语文教师。请问,高一阅读教学由哪些学习“项目”构成?(同上,我也想问,高一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读多少篇文章?写多少个主题的作文?怎么回答?)

    4.“学习项目”与教材构成怎样的关系?(问学习形态与教材的关系,好比问“烹饪方法与大米的关系”,是有效提问吗?)

5.在推进“项目化”学习时,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还是以“项目”内容为核心?(都不是核心,核心是学科核心素养,一个是材料,一个学习形式)

6.您现在是初二语文老师。请问,初二语文学习“项目”与初一语文学习“项目”的衔接,与初三语文学习“项目”的衔接,有哪几条线索?(也可以问,初二阅读写作与初一阅读写作、初三阅读写作的衔接有哪几条线索?该怎么回答)

我认为,在教学的适当时机,引入“项目”概念,适当地做一些“项目”,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思维去探索一些问题,提升语文教学效能的。因此,对这种适当的有效的语文“项目”学习,我是极赞同的。(既然是赞同的,那如此激动地“拜托”,难道禇树荣老师说的不是这件事?)

但我认为,将语文学习“项目化”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

 (要注意,禇老师说的是语文项目化学习,而不是所有语文学习项目化。禇老师说的语文项目化学习,我的理解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形式,可不是把所有的语文学习项目化

我理解的“项目学习”,是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落实语文学习的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内容深度契合而产生深度激发,最终实现深度学习与深度开发。

但现在看到的许多被认为优秀的“项目”都游离于语文学习内容,与教材单元学习的核心相去甚远。倘若我们都学习这样的“项目”学习,那将会离语文越来越远。(取样有问题吗?是“看到的”都如此,还是“看到许多”,“许多是多少比重”?是普遍吗?如果不是普遍,优劣俱存,不是正常情况吗?没有项目化学习的语文教学不也是优劣都在?还有,所看到的究竟是实施水平问题,还是项目化学习原生的胎里的问题?)(其实这一块本来很值得说,去分析一个具体的课例,指出它的设计从内容到组织形式的不当,以引起警惕,多好。奈何要如此,拿“全庸”当“金庸”批呢?)

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说理方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现在国家推进“双新”语文课程,已“创造”了一大堆令老师们摸不着头脑、令老师很是头疼的新概念——(改革,改变,必然带来新概念,何必头疼?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里多少“概念”是几十年前没有的?)

除了“项目化”学习,还有什么“核心素养”,什么“学习任务群”,什么“整本书阅读”,什么“思辨性阅读”,什么“任务驱动”……

我们再看看关于“阅读”的新名词——“理解性阅读”“接受性阅读”“参证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群文性阅读”“类型化阅读”“消遣性阅读”“休闲性阅读”“成长母题阅读”“爱情母题阅读”“战争母题阅读”“自然母题阅读”“故乡母题阅读”“时评阅读”“新媒体阅读”……如果要表达一种新的认识、新的侧面、新的角度,过去没关注的问题,显示改革改变的着力点,言说的重点,除了新提法、新概念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总要一个指称吧)

     与(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对应的119个专题里面的新概念,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语文界越来越这么喜欢玩概念,是真真正正的花样“百出”、概念“千种”。(不用想不明白,很简单,变动不居的时代,日益加速的生活,不断修正的课程内容,必然出现新概念) 

记得1980年代,在“知识点”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编织了“语文知识树”,上面结了110多个(有人编的是90多个,有人编的是120多个)硕大的语文知识果。记得当时许多教师以为带着学生采摘了这些知识果,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得了了。(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知识树”这个应试教育的果子确实是个小怪兽,但因为有它这个小怪兽,以后的新东西就是小怪兽?如果“项目化学习”与“知识树”是完全一类的东西,可以这样推论,如果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这样推论是不是太浆糊了!)

风水轮流转?30多年过去了,现在轮到“项目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有大行其道吗?看到多少学校多少老师在做在试验了?)

请问,我们会不会有人将这18个学习任务群对应的100多个专题,全部变成“项目”而将高中语文“项目化”?(稻草人+滑坡,我今天说中午的烤鱼好吃,谁会跟我扛上:“会不会把所有的鱼都烤着吃”)

这里我还想问一下:

全国一线语文教师和引领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研究者、指导者、设计者,有哪位可以“通吃”18个学习任务群的119个学习专题?(为什么要“通吃”呢,我一直做着专题学习,经常设计一些专题,也只是经常,但你问我可以把高中三年都设计成专题学习吗?我怎么回答?我做不到,也不会做)

既然学者、专家和千万语文教师都不能攻下这全新的“语文堡垒”(为什么是堡垒呢,项目化学习又不是上甘岭,没那么悲壮,就是个教法、学法的试验,尝到甜头,大家会跟上,尝到苦头,不消多久就会无声息),为何要让我们那些不满18岁学习经历的高中生,每天还有那么多数学题、外语题、物理题、化学题……无穷无尽的题目要做的准考生,“冒着生命危险”去攻克呢?(别道德化且煽情说事,好像项目化学习会造成学生的苦累,两者有因果吗?哪跟哪啊)

拜托大家不要玩概念了!

语文成现在这样,很大程度上是被大家玩概念玩的。

教书快40年了,一路看来,被大家玩死的概念远何止40个啊!

事实上是,随着这些概念的死去,语文也随着一点点死去。(最煽情、貌似有理而遮蔽实质的就是这样的表达,教育、语文是被概念玩死的?是被改革弄坏的?所谓“误尽苍生”是改革和出新概念的因,还是改革和出新概念的果?!!!)

我们能不能还语文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听说读写”?

我们能不能还语文教师一个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讲台?

我们能不能引领学生真真正正地多读点书,把书读透点,把文章写通点?(焉知项目化学习的目的就不是把书读透点,把文章写通点?)

语文本是朴素的。

但现在,我们语文,真的是花里胡哨的,或曰“极尽妖媚”!焉知项目化学习就不是朴素的,就是因为跟过去做得不一样,就是花哨?过去,过去,过去的语文,有人满意吗?都被告说成误尽苍生了,现在有新事物出现,却又左看不是右看不是,说成是“折腾”,如果没有问题会折腾吗?如果不折腾会改变吗?改革不就是折腾吗?语文教学肯定不是被改革与改变与新概念折腾坏的,罪魁恰恰是折腾的对象即很多痼疾,再说为什么时候会折腾,不就是积重难返嘛

语文本是极仁厚的。

但现在,我们的语文,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早已失去了仁厚!

当然,造成语文目前的这种怪诞,主要原因不在语文界本身,它其实是社会的投射与缩影。 

(这一段悲情,与具体分析一点关系都没有,有意思吗? 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哪怕全盘否定,也可以,只要有道理,但应该具体分析,不要诉诸无关表达)

 

项目化学习,我也在关注,虽然从没在哪个公开场合作过“布道”,一边觉得其实质追求很好,一边就实施与实践尚未投入精力而有犹疑(基于专题学习的设计倒是做过不少)。要不要试验,有没有可能帮助学好语文,甚至有没有意义于高考素养测评,如何实施,有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更是需要具体分析的,倘若天生带着新概念歧视如何理性地讨论问题。我们现在多少语文话语,已经形成主流的,过去都是新概念,包括过去叫大纲,后来叫课标,还有选修、必修概念,专题,整本书,思辨,教学目标,学评一致性,学习任务,甚至连“语文”都曾是新概念……概念有没有价值,等时间过滤,不怕新概念,怕的是没有新东西的伪新概念,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见概念就头疼。概念和花样绝不会玩死语文,语文是在跟不上时代的死水里死掉的。

还有禇老师的刍议项目化学习是经验性撰文,这个“项目化学习”是教学实践代指,我们总得给这个实践提个名字,如张三李四,阿猫阿狗,就是个代称,读者能通过读其文明白它指的是什么,就行了,估摸着探索,不必追究它的祖宗八代,指责其来路不正或是舶来品(这个词天生带着狭隘与歧视,好像指责人家是舶来品就有了道德制高点,也奇怪得很)。要不我们另起个名试试,有没有更好的?倘若是做学术文章,是另外一回事,得重新琢磨,阐释内涵外延,严格界定。

最后想表达的是,我也是理解《拜托》一文的忧思之出发点的,但大可不必因为忧思而忧愤地看待一切,说不定项目化学习(目前还只是说项目化学习——模拟个情态与样式而已,还不是项目学习——其实与专题学习、学习任务群、情境式学习是本质相通的,表达的侧面不同)有用呢——老外就喜欢这样搞,而且搞得更深远,连学科概念都快要不要了,跨学科或大学科背景下的——不一定就不适合国情啊,不试怎么知道。何况,只是有少数人在探索,在写些文说说理解、探索和经验,没有人要颠覆过去,没有人要规定所有语文课都得如此,哪用得着激愤得天要塌了下来一般!

 

关于新概念,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提倡者与实践者不要炮制没有实际内容的虚假事物,如牙防组、小罐茶、黑枸杞、脸花亲温那种,然后去忽悠人蛊惑人,而行寻租或推高股价以出货之实,但这类行为中肯定不包括禇老师他们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我目睹与跟踪了他们团队几年的探究,有主张有阐释有课例有总结,至于将来是否大面积化常态化,看语文发展诉求。 

再补一小段,《拜托》一文一出现,竟引来大面积叫好,奇怪得很,估计叫好者都是反对新概念抵触新概念的,现在有了同道,因共鸣而站队,就“同去、同去”了,全不管此文是如何的不讲理,全不做具体分析,这叫只顾立场而不问事实。我也对乱出新概念从无好感,甚至嘲笑过某些大尾巴狼的东西,但每逢新概念出现,我都去审视它为何来,有没有道理,实质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有没有实际内容,有没有操作性,是不是猪鼻子插葱,是不是水蛇穿个马甲装龟,想明白了再或赞赏或哂而不顾,全无必要见新则顿生反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