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参》2022.1学习任务群与新高考素养测评的呼应
(2022-06-05 12:01:02)学习任务群与新高考素养测评的呼应
西安交通大学生苏州附属中学
学习任务群与新高考呼应,源于一个实质和一个主张,一个实质即两者都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一个主张即学、评一体化。无论是实质,还是主张,都已经不是愿望和指向,而已经是现实。经由这两点,正好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教、学、考的分离问题。
语文教学,历来给人一个感觉,教课文与考试好像离得很远,以致于大部分学校和老师的高中三年都用两年教新课,一年去照考点或试卷题型结构来复习迎考。即使是平时教学,多数老师反应:这一段教某某单元,但所谓月考或期中考,试卷却与本单元所学没什么关系,这是典型的教、学、考分离。其实质在于,平时的教读课文,依据的是文本中心,解决的是文本里有什么,而不是学生长进了什么素养,而考试似乎是为了某种素养(即考点或测评标的所在),自然会形成学、评的不一致。
学习任务群却正可以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例如,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在议论文的阅读中,最常做的是问学生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观点,学生获得的是关于文本的知识,如用了某某事实论据,用了比喻论证,到理解为止,这类学习,依笔者的说法就是“文本中心”,只学习了信息提取和理解,而不是“读者中心(素养中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
而近年的高考试卷在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中基本都会有这样的题型:
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2.稽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两道题均选自2021新高考1卷)
这两题考查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论据的运用和表达。第1题几个选项的“事实”都不一定是来自原文本,更多来自生活或其他文本,考查的是迁移运用。第2题相当于用选文揭示的观点再去分析一个事实,或者说是给定了观点和事实,让考生去完成论证,考查的是运用与表达。这两道题都是形成了一个由类似文本、个人体验、语文生活共同构成的情境,体现了新课标里关于高考命题的“以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的建议,考查的都是情境中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静态的论证知识。
那么,这样的素养在哪里形成?过去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极少走到这一步,往往止于“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知识性提问。而在学习任务群中,如必修上第六单元《“劝学新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设计》(见《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语文学习》2020年10期),我们却经常就论据、论证的学习设计这样的任务:
1、为《劝学》就“如何学习”的话题,在“借助外物、要坚持、注重积累、要专心”等之外,再补充一个观点,并模仿原文的比喻论证另设比喻作简单论述。
就《师说》中已经提出的从师原则和方法之外,再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举生活的事例作简单论述和分析。
2、研读《拿来主义》,线上阅读《自信力与夸大狂》(梁实秋),梁实秋文中有哪些现象恰好可以为鲁迅的观点作佐证。(此任务可以改成:梁文中提到了……的现象,请结合鲁迅《拿来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这两组活动“任务性”很强,目的是经由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论据的使用中学会运用可靠论据,在论证中学会论证和分析,而不是学习论据、论证知识——这样的学习理念又正合乎新高考素养测评理念。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以上两道高考题所在的选文主题是 “诗画不同质”,笔者曾开发过一个有关《项脊轩志》的学习设计,以“归有光故居颓败”为情境,以“故居修复”为中心任务,设计了4个子任务:1.做一份选址与格局还原方案(针对细读与鉴赏原文的环境描写及作者情感);2.如果要复原生活情景,最不能少的是哪几个情景,提供描述性方案;3.为人物雕塑的姿态、神情提供描述方案;(2、3两个任务针对细读与鉴赏原文选材特点、人物性情刻画与作者情感表达)4.撰写“项脊轩”修复后开放展示的前言(针对整体把握、评价与转化运用)。
在完成第1个子任务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有“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的句子,文字上说的是先篱后墙,而我们的“格局还原”任务,却只能选其一,不能表现变化过程,而在故居修复的格局中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细节,怎么办?于是师生在课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既涉及了原作这样写的意义,如表现家道中落,大家庭变得隔膜,体现作者内心之悲,还涉及了一个文字与雕塑设计的不同语言特性问题——前者可以表现时间的发展过程,后者表现时间定格下的空间。于是,当这一批经历过这一学习过程的学生在看到2021新高考试卷上的“诗画不同质“选文时,他们丝毫不费力地就妙懂选文的主旨。
相比于比过去的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情境化的高考试题,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一致性。或许我们不可以说,高考题型就一定是我们完成过的学习任务形式,但做得多了,或是长期这样的学习,“谁知道就不会有更多的巧遇呢”。
为了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除前面所举外,下面再列表呈现更多这样的呼应:
学习任务群设计案例(均为已经教学实施的案例) |
高考素养测评题型(均为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 |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或说明 |
“月是故乡明”生涯规划论坛学习任务群设计: 情境:生涯规划,求学或就业,选择远行还是在故里? 任务: 1.请你做主持人,撰写主持词(开场白、活动背景、活动目的、嘉宾介绍、串词、结束语等) 2.依据《我心归去》《前方》,代嘉宾韩少功、曹文轩撰写五分钟演讲稿 3.基于两位嘉宾的演讲,阐述自己倾向于接受谁的观点,说明理由,写一篇发言稿。 |
1.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3.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
演讲稿、发言稿、主持,都成为高考试卷上的作文命题形式。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平常不练习,因为考卷上有了,才在高考复习中去专门应对其写法。而在学习任务群设计中,因为这些写作形式情境性特别明显,是基于学生的日常语文素养的,经常有这类学习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设计与高考素养测评的呼应。 |
4.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 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span>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1)?(2)?(3)?(4)? |
这是一道典型的高考语言运用题,涉及场景考量、言说对象、书面语与口语差别。平时就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这种语用,而不是只把它当一种题型,在复习迎考中才去关注、练习。 |
|
《问天下谁是英雄》学习任务设计: 1.依据《药》的情节,想象夏瑜临就义前的狱中情形,写一段记叙描写性文字。 2.读三首吟咏项羽的诗,三位诗作者都写项羽,请分析各自态度或情感的不同,探究为何会不同。 |
1.小说中有些场景被提及而未被直接描写出来,读者可以想象下面场景进行描写 在狱中,夏瑜劝红眼睛阿义造反(《药》) 在栊翠庵,宝玉向妙玉乞求折一枝梅花(《红楼梦》) 在白公馆,放风时,大雨中,装疯的华子良坚持跑步(《红岩》) |
这道高考模拟题是微写作题型,并与名著阅读结合考查,体现的是平常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教学形态——读写一体和学、考一致性。学和评完全可以互换地位,考题可以是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转化成考题。 |
2.关于量子通讯的三则新闻报道,分别来自《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要求说出三则报道的不同侧重点,并探究不同的原因 |
学和考的都是批判性思维,辨识信息异同,揣测立场 |
|
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之歌咏”专题学习任务设计:就本专题所选的《诗经》中的劳动主题诗歌,如果需要你向同学们推荐阅读,你会突出哪些方面作为推荐理由? |
1.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 2.《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这是一篇有特色的文本,是《银元生活时代史》中的典型篇章,如果请你以此篇为代表,向年轻读者推介此著作,你会强调它的哪些阅读价值? |
阅读中的评价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体现学生的整体观和梳理、比较、分析、鉴赏能力。而在新高考试卷中,这类题目非常典型。 |
专题学习任务设计:搜集写诸葛亮的诗歌五首,列表标注作者、朝代、诸葛亮形象、作者情感、重点诗句。 |
1.忠贞与智慧并具,鞠躬尽瘁,功绩彪炳,诸葛亮被奉为旧时代官员的典范,仅宋代就有无数诗词,对他高度褒扬,如“ |
搜集,梳理,是学习任务群中经常出现的学习设计,带有专题梳理性,新高考中的默写出现了“开放性”命题,与专题梳理性学习呼应。 |
专题学习任务设计:古代诗词中的文化符号 |
2.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激情”学习任务设计:对读《百合花》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写青春+战争,你更喜欢哪一篇,写一则分析短文,阐明你的理由,不少于500字。 |
1.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两者截然相反,谈谈你的理解。 2.此文与鲁迅先生的《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处,说说异曲在何处?同工在何处?你更喜欢哪一篇? |
基于比较,发表看法。学习任务群设计中很常见,以体现学生自己的阅读和个性化理解,鼓励批判、质疑,在新高考中,此类素养考查也是命题的重要动向。 |
此表并非要呈现无聊的“押题”行为。表中一、二列对照,“素养”二字使任务群学习和应对高考取得了一致性,也就是说,因为采用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形态,我们平常的教学完全可以与高考的典型测评实现内部共振,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经历了高考测评所需素养的历练和提升,而不必到复习迎考时才一个个去练习所谓考点和题型。在此意义上说,我们过去的三年高中教学,教两年课文、另起炉灶刷一年题的必要性、合理性值得怀疑。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