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2018-07-26 11:42:53)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记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27 

  

 “淇 淇”传 奇

六、孤独并快乐着:“淇淇”生活写真集

 

              “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中科院水生所早就盼望着为“淇淇”修建一个舒适漂亮的现代化“白公馆”,毕竟,搭盖了顶棚的饲养池设施还是简陋,条件还是艰苦。“淇淇”可是国家的“宝贝”呀!

 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靠一个科研所筹集几百万的资金是比登天也还难的事情。因此,为“淇淇”建“白公馆”还是一个奢望。

 到了1986年,中国的白鱀豚研究保护工作呈现出喜人的局面。这年3月,各方面共同努力,一次成功捕获“联联”和“珍珍”2头白鱀豚,特别是“珍珍”,更是大家千呼万唤、日思夜想,为“淇淇”找到的“新娘”啊!借着这个喜事东风,水生所决定加大向有关领导申请建设白鱀豚馆的力度,让“淇淇”和“珍珍”早日住进舒适的“家”。真是好事接踵而至,就在这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的老院长,时任国务委员的方毅同志专门到水生所视察人工饲养白鱀豚工作,当他看到“淇淇”和“珍珍”的饲养条件还非常简陋时,痛心地问:“怎么到今天白鱀豚的生活条件还这么差?”在方毅同志亲自关心和推动下,580万元白鱀豚馆专项建设资金很快到位。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时任国务委员方毅为白鱀豚馆题写馆名

 

  资金落实了,又遇到新的问题。当时,全世界也没有白鱀豚馆,更别提全中国还没有一个设计部门设计过海豚馆。1985年,陈佩薰、刘沛霖等专家曾经总结了人工饲养“淇淇”五年来的经验,对建造白鱀豚饲养池进行过研究探讨,他们在“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中提出:

 究竟使用多大的豚池,饲养白鱀豚最为合理,我们认为要做到既能使豚在池内生活较为自如,又要饲养人员管理方便,为此,建议最好建立三种类型的一组池子。主养池:面积可大些,池形可以不规则,水深为4米左右,豚可在池中随意捕食和游戏;体检或治疗池:面积要小些,水深为1米左右,便于管理人员能够很快地下水,将豚捕起;室内池:主要是为了解决避暑和防寒用,使豚在这里安全度过炎夏和严冬。另外还可以在此开展一些实验工作。

 显然,这个总结还是立足于当时露天饲养的条件,无法满足建设新白鱀豚馆的需要。最后,还是由刘仁俊研究员等白鱀豚研究室的几位专家,总结12年来饲养“淇淇”的实践经验,并实地考察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族馆、海豚馆,收集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借鉴国外的经验,然后根据中国国情,完成了白鱀豚馆工艺设计。刘仁俊研究员在1993年发表的“世界豚类饲养设施的设计标准与白鱀豚馆的设计”研究报告中,对这座新白鱀豚馆作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些专业的介绍迄今还从未出现在大众传媒中,其中包含着许多新鲜而有趣的知识。比如,关于白鱀豚馆总体布局就有这样的阐述:

 作为一个完整的豚类饲养系统,必须考虑设计大小和功能各异的主养池、副养池和治疗池。主养池是白鱀豚生活的主要场所,亦是向人们展示其风采的地方;另外由于来自不同群体的白鱀豚,相互不熟悉并在感情上没有取得协调的情况下养在一起,会互相争斗,重者引起伤亡,另外由于实验和健康的原因,需要把某些个体分开饲养,因此必须另外设计一个副养池;豚类动物由于各种内外科疾病,经常需要起水治疗,因此另外设计一个便于治疗操作的治疗池是完全必要的。

 世界上豚类动物在人工饲养下繁殖的例子不少,至今已有近千头幼豚出生,但成活的比例很小,其中幼体被一起饲养的同伴攻击而死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把孕豚与群体分开饲养,使其在安静的环境下生仔抚幼,将会大大提高豚类动物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的比例,为此,单独设计了一座繁殖抚幼厅。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白鱀豚馆全景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白鱀豚馆主养厅(左)和繁殖抚幼厅外景

博主摄于2009年

 

  该文对饲养池设计的阐述也非常新鲜有趣,比如对豚池的最小水平距离,根据12年来饲养“淇淇”的观察总结,它主要是沿池周围作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游,最大游速不超过1m\s,以其成体最大体长2.5米计算,豚池的最小水平距离为其最大体长的4倍即10米为宜,完全可以满足它沿池壁作圆周游泳行为的基本需要,转身也灵活。再比如对豚池的深度,根据对长江多年的生态考察,白鱀豚一般喜欢在水深3-4米的浅水区活动,“淇淇”在3米左右水深的豚池中也生活良好,所以,馆内各池设计水深为3.5米。

 根据以上两项标准,该文具体阐述了馆内各饲养池的表面积和容积:

 新建的白鱀豚馆,副养池直径10米,水深3.5米,如上所述,这样的池子可以满足1-2头豚的基本生活需要,其表面积为78.54平米。主养池为20米长,7-8米宽的肾型池,其表面积为140平米……根据海豚和淡水豚中的亚河豚在人工饲养下从交配行为看,它们是在游泳过程中,在水下雄豚下位腹朝上,把阴茎伸入上位的雌豚的生殖器,并没有很激烈的快速游泳活动或跳出水面等行为,所以这样大小的主养池一般可以满足它们的交配需要。

 治疗池的大小为7米直径,2米深,其表面积为38平米。同时为了便于治疗时的操作,特别设计了在治疗池的一半范围内布设1步台阶和1个操作平台,平台宽1米,高出池底1米,这种设计既便于对病豚作治疗操作,又便于经常捕起豚治疗,还可使豚在治疗处理后即在治疗池生活和休息,另外还便于豚在搬运时经过治疗池和通道放入或搬出主养池或副养池。以上三池总表面积为257平米,总容积为897立方米。此饲养系统,因有完善的滤水系统,所以完全可以满足4-5头豚的生活需要。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白鱀豚馆院内白鱀豚雕塑

博主摄于2009年

 

 据刘仁俊研究员介绍,主养池、副养池和治疗池都集中在直径30米的主养厅中,为了方便使用和节约运转费用,三池之间都设计了宽1米、长1.5米的通道互相连通,每一通道设闸门2个,便于各池之间的分隔。主养厅下特地设计了一个地下观察厅,在池壁上设了8个长2米、宽1.5米的水下观察窗,能清楚地观察白鱀豚在水下的各种活动,用于实验研究和向观众展示。  

 在主养厅旁边专门设计了一个繁殖抚幼厅,内设1个直径12米、深3.5米的饲养池。

 为了让白鱀豚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交配繁殖,并模拟长江自然环境进行实验生态研究,还特别设计了一个长30米、宽15米的室外饲养池。从以上这些阐述可以看出,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为“淇淇”的今天和白鱀豚的将来考虑得可谓细致入微!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据此完成了新白鱀豚馆的建筑设计。

 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新白鱀豚馆于1989年开始动工。1992年10月,世界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饲养、研究为主,集参观展览和娱乐为一体的白鱀豚馆在武汉南望山下、东湖之滨落成。这座采用弧圆形蒙古包式的建筑称得上是一座宽敞明亮、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豪宅”。其中,仅安装的一套由日本和美国生产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滤水和冷却设备就价值1.1亿日元,可以对饲养池水进行过滤杂质、添加臭氧和氯气消毒双重净化,同时使水温常年保持7到26摄氏度之间,基本与长江水温一致。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白鱀豚馆安装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滤水和冷却设备

博主摄于2009年

 

 《中国年鉴1993年》载:由中日两国政府出资建造的白鳍豚馆,1992年11月12日在湖北武昌关桥正式开馆。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集驯养、繁殖、保护于一体的淡水豚馆。

 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记录的1992年环境保护大事记”中表述是:1112日 我国首座白鳍豚馆在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中科院水生所落成。这是落实国务院环委会提出的保护白鳍豚的三项措施之一。白鳍豚馆的建成,为人工繁殖濒临灭绝的白鳍豚创造了条件。

 有关方面举行了隆重地开馆仪式。

 

127、“淇淇”终于有了“白公馆”

《人民日报》1997年6月14日报道标题配图为白鱀豚馆全景

 

       陈佩薰教授2007年出版的自传中不无激动地写到:

 一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淡水豚类和其他水生物珍稀动物繁殖和研究中心已巍然屹立在东湖之滨。这是一座记载着我国白鱀豚研究事业不断兴旺发达历程的里程碑,也是一座树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它记载了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了白鱀豚的物种保护和繁衍、为了我国鲸类学事业的崛起和发展而奉献出的汗水和心血。

 每一位关爱“淇淇”的人心里都有两个最大心愿,一个心愿是给“淇淇”找“老婆”;第二个心愿就是给“淇淇”和“珍珍”建造一个舒适的“家”,让它们在这里早生“贵子”。如今,舒适的“家”终于建成了,遗憾地是“珍珍”却未能等到这一天。

 现代化的“白公馆”终于建成,大大改善了“淇淇”的生活条件,同时为开展白鱀豚人工繁殖研究奠定了基础。著名专家刘仁俊在“白鱀豚饲养群体和管理关系综论”一文中透露,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室开始为“淇淇”找新娘制定新的计划,准备在新白鱀豚馆内饲养2对白鱀豚和2对江豚。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