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28
中 篇
“淇 淇”传 奇
七、“淇淇”与“家”的故事
“淇淇”仍然恋“旧宅”
1993年第1期《大自然》杂志特别报道了“白鳍豚淇淇喜迁新居”:
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11月中旬辞别旧居,搬进了设备先进齐全的新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内的白鳍豚馆。白鳍豚馆仅土木建筑费就达1060万元,它包括一个主养厅,一个繁殖厅,一栋实验楼及两套水处理设备。拱型圆顶结构的主养厅,是“淇淇”的“起居室”,在和篮球场一般长的呈肾脏形状的水池内,“淇淇”悠然地兜着圈子。“淇淇”运动量大,每天要吃9公斤活鱼。
白鳍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财富。该馆的落成,为人工繁殖濒临灭绝的白鳍豚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事实上,为“淇淇”有了舒适的新居而兴奋不已的水生所领导及科研人员,在举行开馆仪式的前3天即11月10日就已经安排“淇淇”搬入了新居,住进了专供它生活的肾形主养池。记者眼中的“淇淇”在“悠然地兜着圈子”,其实看到的只是个假象。真实的情况是,“淇淇”在搬入新居后的表现已经让人们的精心安排变成一厢情愿。
问题就出在这个现代化的“白公馆”里专门为“淇淇”设计的这个“和篮球场一般长的呈肾脏形状”的主养池!在此之前,“淇淇”居住过的饲养池不是圆形就是长方形的,现在为什么变成肾型池了呢?
白鱀豚新馆主养厅肾型饲养池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刘仁俊研究员在 “世界豚类饲养设施的设计标准与白鱀豚馆的设计”研究报告中作过这样的阐述:
较大的主养池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必须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又有较大的展开面供游人参观,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长椭圆形或肾形等,但以长椭圆形或肾形为好,因为一方面便于三种豚池的平面布置,另一方面便于豚游泳时有较长的水平距离活动。另外根据许多国家学者的经验,肾形豚池应有些弯曲,迫使豚游泳时有些变化为好,同时也利于平面布置的需要,正方形或长方形不利于水的循环,容易造成死角。
根据以上考虑,所以将专为“淇淇”生活的主养池设计成了肾形。但就在来自国内外的500多位嘉宾气氛热烈地举行白鱀豚馆开馆仪式时,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心里却已焦急万分了,因为“淇淇”从搬进新居之后,一直不肯吃东西,而且还出现严重的呕吐症状,这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预兆!
开馆仪式活动结束后,“淇淇”仍然如故。中科院水生所陈宜瑜所长亲自主持召集各方面专家紧急为“淇淇”会诊。经过缜密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淇淇”连续5天不吃食,主要是因为对新搬进的肾形饲养池本来就不适应,又第一次经历500多人参观的大场面,造成胃功能紊乱,因此决定,立即把“淇淇”搬回原来的圆形饲养池,然后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
专家们的分析太准了,加上对症下药的治疗,“淇淇”在熟悉的旧“家”只过了半个多小时,就开始吃鱼了。大家一直吊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1988年,法国库斯托基金会副总裁到中科院水生所访问,与白鱀豚
研究组科研人员合影,背景就是“淇淇”生活了12年的老饲养池。这是
博主迄今看到的“淇淇”“旧宅”唯一当年的全貌。
引自: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 2007年
这个旧“家”是“淇淇”最伤心的地方,它在这里失去了最亲爱的“珍珍”;但这个旧“家”又是“淇淇”最幸福的地方,它曾在这里与最亲爱的“珍珍”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也许是“淇淇”这么留恋这个旧“家”的缘故吧!
“淇淇”在旧“家”又生活了一个多月。寒冬降临,科研人员第2次将它搬进“白公馆”。接受第一次搬家的教训,这次没有让“淇淇”住进肾形主养池,而是先住进旁边繁殖厅里的繁殖池,因为这个池子也是圆形的,只是比旧居直径大2米。还真是的,“淇淇”果然很快适应了这个新“家”。
“淇淇”入住白鱀豚新馆繁殖厅圆形饲养池的珍贵留影
摄影:
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 徐健
本来按原计划,在繁殖池过渡一段时间后,还是要让“淇淇”搬进为它专用的主养池。但看到“淇淇”对现在的新居已经非常适应了,科研人员最后改变了主意,就别再折腾“淇淇”了!
“淇淇”就在这个繁殖池里一直生活到它离世。这里成了“淇淇”最后的“家”。
而“白公馆”专为“淇淇”设计的140平米的主养池一直空闲着,后来住进了江豚。主养池的地下,本来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贵宾室和一个很大的观赏厅,是为了在这里可以透过进口的巨大观察窗清楚地观赏“淇淇”的优美身影。但自从“白公馆”落成,人们透过巨大的观察窗看到的是又黑又小、憨憨厚厚的长江江豚。
2017年6月2日,著名演员、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形象大使濮存昕
来到武汉白鱀豚馆参加电视宣传片《长江江豚》拍摄时,手拿江豚玩偶,
透过观察窗和江豚合影。
资料来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淇淇”在世的时候,“白公馆”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粉丝”们。据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专著中提供的资料,“白公馆”虽然是科研设施,不是娱乐场所,但常年对国内外开放,平均每年有5000人次前来参观。
如今,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东路5号的“白公馆”已经成为饲养研究白鱀豚的近亲长江江豚的中心,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怀念和凭吊“淇淇”的纪念地。

白鱀豚馆参观券
鲜为人知的是,在“白公馆”后面的另一个院落内,就是“淇淇”居住了12年的简陋“旧宅”,那里已经荒草凄凄,一片凋零,无人光顾。但是,即便是不经意间走到这里的游人,只要有幸听到了、知道了曾在这里发生的中国最伟大的国宝动物明星“淇淇”的传奇故事,这里就会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