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6、“淇淇”的“陋宅”变新居

(2018-07-14 09:50:51)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记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7月14日“长江女神”白鱀豚天使淇淇离世16周年的忌日。仅以此连载博文表达对这位非凡的白鱀豚天使的怀念和追思。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26 

  

 “淇 淇”传 奇

七、“淇淇”与“家”的故事

 

“淇淇”的“陋宅”变新居

   

    中科院水生所从“容容”被冻死的惨痛教训中,很快作出亡羊补牢的决定:白鱀豚很难适应露天饲养池这种温差过大的生活环境,在没有资金修建室内饲养池的情况下,先为“淇淇”的“家”盖上顶棚,这样起码可以遮暑避寒。

 这个计划很快变成现实。1982年夏天,“淇淇”的“家”——圆形水泥饲养池加盖了一个顶棚,变成了一个半露天的“室内池”,虽然距离标准的室内池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毕竟与露天饲养池已今非昔比。最早报道“淇淇”被捕获消息的新华社记者屠正峰在1984年第9期瞭望》发表的通讯“白鳍豚‘淇淇’”中特别提到了“淇淇”这个旧貌换新颜的“家”:

 国内外瞩目的雄性白鳍豚淇淇,已经上岸定居四年多了。

淇淇的新居——我国第一个白鳍豚人工饲养馆,坐落在武昌东湖之滨。进入饲养馆,向左前行,便可看到正在兴建的一栋白鳍豚实验楼和两个深达五米各占一亩面积的饲养池、实验池。踏上池阶,可以清晰地看到淇淇正在深水下怡然自得地滑动,当人们走近时,它高兴地浮出水面,仰头向人致意。当科研人员吹起口哨时,淇淇便即刻跃出水面,那滑润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地发光。它时而仰头直立,时而用那长而尖的吻端顶起池中的彩球,时而把雪白的肚皮朝上“仰游”,一瞬间又打个滚,箭也似地向前冲去。

 

126、“淇淇”的“陋宅”变新居

1984年第9期《瞭望》周刊版面

 

 在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官之梅、陈道权、王克雄1987年发表的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状况的研究”报告中,对“淇淇”的这个“新家”有一个非常简短的科学表述,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记者没有发现的趣闻:

 白鱀豚的饲养池是直径为15米的圆形池,混凝土结构,池顶盖有塑料瓦,周围的墙留有通风的花墙。水深变动在2.5-4.0米之间。

豚池的水源为自来水。从池壁的上方注入池内。水温在20以下时,每隔2-4周彻底清池一次。即将豚池的水全部抽掉,洗刷池壁和池底,以便清除藻类和豚的粪便。池水温度在20以上时,每隔1-2周洗池一次。在两次清池的间隔期间,根据水质测定的结果,还需更换部分池水:水温在28以上时,一般隔2-3天,水温在21-28时,5-7天,20以下时,7-10天。

 

126、“淇淇”的“陋宅”变新居

   “淇淇”生活了12年的露天饲养池

  中科院水生所1984年发行《白鱀豚》明信片封套图案

 

 说到饲养池的水,这里面大有说道。因为池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淇淇”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或者说水质状况是“淇淇”在自己的家里能不能安居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著名专家刘仁俊的话说,养好动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养好水。从理论上说,“淇淇”的老家在长江,如果能够直接引进长江水,为“淇淇”模拟一个长江的生态环境,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关桥研究基地的位置距离长江较远,不具备从长江取水的条件。那么,关桥研究基地紧靠东湖,可不可以取用东湖水?答案是不行。为什么?因为东湖之水已经富营养化,藻类和细菌滋生极多,对“淇淇”健康不仅无益,而且危害很大。上海动物园采用井水饲养江豚、海豹,情况良好,因为井水具有水质清洁、温度稳定等优点。水生所也曾想采用井水,不过还是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实现。最后只有取用自来水。让科研人员可以放宽心的是,经过将取用的自来水与长江水的水质进行化验分析的结果,虽然自来水中含氯、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值要比长江水高得多,但其中直接危害豚体的氯的含量并不过高,而且在饲养池中经过大面积曝气,氯含量很快降低,对豚体尚未发现有多大危害。于是,“淇淇”离开家乡长江水后实际上就一直生活在自来水中。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淇淇”每天排出的屎尿以及吃剩下的死鱼等,都很容易造成水质变坏,自来水放进去3天以后,池水就开始变绿,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越来越绿,氨氮、大肠杆菌等指标越来越高。因此,就象前文介绍的,必须一周换一次自来水,半个月到一个月彻底清洗一次饲养池。显然,这就辛苦了水生所的饲养和科研人员。即使这样,“淇淇”的饲养池水仍然不可能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

 除了水质标准,人工饲养环境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水温。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中有关水温问题的总结,是对“淇淇”当年的“家”的一个真实写照:

 以长江中下游水温变化幅度,作为我们养豚控制水温标准的依据。从常年水温资料来看,冬季最低为5-6,夏季最高可达29-30。由于我们豚池尚无调温设备,测定周年水温变化幅度为1.5-35,比长江自然水域中要大些。冬季水温低于4时,豚体活动迟缓,多喜在避风处游动,出水呼吸动作迟钝。夏季水温高于33时,豚体显得烦躁不安,体色发暗,皮肤出现小深紫色斑点,不能正常摄食,食量显著减少。为此,我们必须改善水温条件,如搭挡风板或凉棚,勤换水,最热时用水龙头放水给豚体冲凉,采取种种措施,让它度过酷暑。从几年的饲养观察,豚池水温不应低于5-6,最高不应超过32,最适温度为18-28。

 “淇淇”在这个半室内“新家”安全度过一个个寒冬酷暑。4年之后,“淇淇”在这个“新家”迎来用军用直升机特别空运来的“联联”“珍珍”父女。

 在这个“新家”,“淇淇”与它生命中最重要、最亲近的“珍珍”朝夕相伴,同池共游,甜甜蜜蜜地生活了两年半的幸福时光。

 也是在这个“家”里,还诞生了“淇淇”迄今获奖最多、获奖等级最高的一幅摄影佳作《扬子江骄子》。


126、“淇淇”的“陋宅”变新居

     《扬子江骄子》

          摄影:黄克勤

 

 1987著名摄影家黄克勤(曾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汉摄影家协会主席专程来到水生所采访拍摄“淇淇”。老多年后回忆,采访拍摄时他请饲养员配合,稍微推迟了几分钟喂食,自己独自一人在池边守候。当中午的太阳穿过顶棚反射到水池的表面,水波被太阳反射得色彩斑斓,等待食物的“淇淇”焦急地在水池里穿梭,游弋的身躯打破了池面色彩的平静,时机到了,他按下了快门,长江女神优雅的身姿被永远定格到了胶片里。黄老的这幅《扬子江骄子》先后获得1988年“尼康”杯全国影赛银奖1995年中华民族风情影赛金奖2001“明基杯”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三等奖2007“文化湖北摄影大赛”精品奖2007“延华杯”湖北摄影艺术大展大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开放的长江获奖收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摄影五十年》和《世纪回顾——珍贵摄影作品鉴赏》大型画册;入选美国第98届职业摄影家国际展”和“中日大自然国际影展”,并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奖”和武汉“黄鹤文艺奖”。(相关内容参阅:张晓良的科学网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在这个“家”,“淇淇”一直居住到1992年,整整12年光阴。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