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2018-06-25 09:45:01)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记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25 

  

 “淇 淇”传 奇

七、“淇淇”与“家”的故事

 

“淇淇”的“家”就是中科院水生所的饲养池。在“淇淇”20多年的人工饲养生活中,它曾多次搬“家”。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这个所爱的人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淇淇”人见人爱,连同它居住过的每一处“家”,至今都会让人触景生情!

 

“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1979年11月,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曾在鱼池中试养过3头江豚,由于水质极差,仅过了一周,3头江豚都因感染了皮肤病而先后死亡。为此,水生所曾向中国科学院申请专门经费,计划修建一个养豚池,但得到的答复是等有了活白鱀豚,再给经费。

 因此,当1980年1月12日“淇淇”被接进水生所时,首先被放入一个养实验用鱼的1亩水面的土池里暂养。科研人员很快发现,这个鱼池对“淇淇”来说显然太小。谁知,鱼池里养的鱼很多,第二天人们就看到“淇淇”把鱼追得直往水面上跳,3天之后,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就能吃饲养员杨云霞手中的鱼了,把一直担心它能不能适应新环境的科研人员高兴的不得了。

 显然,这个临时“住所”让“淇淇”很快忘却了几天来的遭遇和痛苦。

 不料刚过了10天,“淇淇”身上的伤口开始溃烂。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科研人员立即把“淇淇”转移到一口16×8×1.5米的小水泥池中,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水质的洁净,同时便于将“淇淇”搬出水面,为它诊疗。但对“淇淇”1.43米的个头来说,这个水泥池则显得又小又浅,根本不可能舒畅地自由游动。于是又把“淇淇”转入一个20×20×3米的方形大水泥池中,有时则转入一口直径15米、池深4米的圆形水泥池,两个饲养池轮换清洗使用。“淇淇”在这里就活动自如了,它高兴起来便表现各种高超的泳姿,甚而急速地串游。

 但住进没多久,就赶上了“火炉”武汉的盛夏,池子里的水温已达到32度,而“淇淇”生活的长江水温一般却是在10-25度之间。“淇淇”根本忍受不了池子里的高水温,很快就病了。心急如火的科研人员一边紧急邀请医学专家为“淇淇”会诊治疗,一边千方百计为“淇淇”降温。开始是每天专门买回一大卡车冰块,扔进池子降温,但不到半小时冰块融化完了,诺大的池子水温只降了0.5度,不到一个小时,水温又升回原状。这个办法不灵,科研人员只好用没有办法的办法,干脆打开大口径自来水管不停地往池子里放水。这招还真管用,“淇淇”马上游到水管下,任哗哗的流水冲洗自己,翻来覆去地一步也不离开,高兴得不得了。

 严格说,这个饲养池仍然只是“淇淇”的一个临时住所,还算不上“家”。

 2009年,笔者专程到武汉等地进行“白鱀豚故乡寻访之旅”期间,曾有幸采访到白鱀豚研究组最早四位成员之一的刘沛霖老师,时年73岁的刘老师特意把笔者领到当年“淇淇”最早生活过的饲养池旧址,仅仅30年,这里早已变成了一片居民住宅,看不到原来饲养池的一点痕迹,就和白鱀豚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2009年,刘沛霖老师特意带着博主找到当年“淇淇”

 30年前的第一个旧居旧址,现在这里已是一片居民住宅。

                                                                  博主摄影

 

 “淇淇”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在武汉南望山脚下水生所的关桥养殖场。

 关桥养殖场距水生所本部6公里,有许多养鱼池,专门饲养提供水生所各研究室做实验用的鱼。在场东侧靠湖边原来有一块荒地,“淇淇”到来以后,所里特事特办,很快将这块空地划给白鱀豚研究组,并向中国科学院紧急申请到5万元资金,为“淇淇”抢建一个饲养池。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有一段为“淇淇”建造第一个“家”的回忆:

 对建造豚池,我们缺乏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淇淇刚来时,为它治伤并摸索出它只吃鱼,要常出水呼吸,皮肤光滑易受伤感染,因此池水要清洁,而且这个池子不能是土池子,必须是水泥池,因豚体较大,豚池相应也要大些。大家商量讨论后,画了一张简图,即中间有一通道联结的两个池子,一个为饲养池,另一个为繁殖池。饲养圆池:直径15米,深5米;繁殖椭圆池:长20米,宽15米,深4米;两池通道:长1米,宽2米,深1米。

 1980年11月20日,“淇淇”终于搬进关桥基地这个属于自己的“家”。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人民日报》1981年2月8日报道“白鱀豚‘淇淇’乔迁新居”

 

 这是一个生活条件非常简陋的“家”,所谓简陋,首先就是“淇淇”赖以生存的水质太差!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提起“淇淇”当时生活的艰苦环境仍无限感慨:

 这组豚池虽比一般鱼池条件好许多,但在使用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持水的清洁。因豚在一池不能流动的死水中生活,尿粪排泄物使水质很快变坏,因此豚很容易患上皮肤病。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勤排水换水,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对淇淇进行一次体检,每次都得花大半天时间;清早大家便开始动手将池水排到池底,当水浸到豚背时,全组人员下到豚池刷洗池壁池底上附着的藻类,劳动量很大。池子洗得差不多了,大家便将豚抬到池边稍干处,在厚泡沫塑料上铺上清洁白布作为体检简易床……一天下来,大家都已精疲力竭。每次体检最费力的是洗刷豚池,我们做梦都想有一个自动循环流水的豚池,豚在清洁水中生活可以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其次,“淇淇”这个简陋的“家”不能遮风挡雨,冬冷夏热,长江自然水温全年变动范围在10-25之间,而“淇淇”的“家”水温最高到30,最低到2,温差近30,住在里面不仅谈不上舒适,而且还给“淇淇”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博主2018年6月25日注】 2009年,博主专程到“白鱀豚故乡”寻访期间,意外惊喜地发现,虽然时光已过30年,中科院水生所原关桥养殖场“淇淇”的第一个简陋的“家”竟然还在!望池思豚,豚去池空,令人唏嘘不已!博主借更新《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的平台,分享当时用卡片机拍下的一组照片。如今一晃又是10年,不知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淇淇”的第一个“家”是否还在?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淇淇”第一个“家”的围墙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淇淇”第一个“家”的大门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淇淇”第一个“家”的圆形饲养池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淇淇”第一个“家”饲养池与繁殖池的连接通道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淇淇”第一个“家”的椭圆圆形繁殖池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中科院水生所原关桥养殖场
“淇淇”提供鱼类的养鱼池

 

 “淇淇”当然不知道,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科研人员们的工作条件更艰苦。基地距水生所本部6公里远,中间全是土路,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南方雨多,一下雨几乎就没了路,到处泥泞;建筑工人留下的工棚便是临时的实验室和宿舍,整个基地开始没有一部电话,与所里联系就要骑车往返。组长陈佩薰当时已经55岁了,又是女同志,也和小伙子们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所本部和基地之间来回跑。

 “家”的条件虽然太简陋,但因为比以前的临时居所大了许多,“淇淇”却非常喜欢,在池里遨游自如,显得更为欢乐。但不久,“淇淇”就在这个简陋的“家”里迎来了第一个寒冷的冬季。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特别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

 1980年的冬天特别冷,气温降到零下5度,大雪纷飞。豚池外的场地都是冰雪,要保证豚池水不能结冰(著名专家刘仁俊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回忆说,如果不是“淇淇”在冰冷的水中不停地游动,饲养池早就结冰了——笔者注),最好用东西把豚池遮挡,不让风雪侵入。大家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我不知怎么突然想到降落伞,立即带了人到空军部队请求支持,买回他们报废的降落伞,把它支梆在豚池的围护栏上,这样就好多了。可一晚上下来,降落伞上积了很多雪,把伞中部压到池水面,这下把我们吓坏了,如果全压到水面后果就不堪设想,淇淇不是闭气就是缠在伞布上都会危及生命。幸亏早发现早处理,大家想方设法才把伞固定扎实,我们暂时松了一口气。淇淇来后的第一个夏、冬就这么紧张地过去了。


125、“淇淇”与“家”的故事:“淇淇”身居“陋宅”度寒暑

                                        饲养员给“淇淇”喂鱼的早期珍贵照片

图片引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66223.html


 1981年春天,“淇淇”在简陋的“家”里又闹上了眼病,左眼出现一层白膜,把科研人员吓坏了,赶紧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请来眼科大夫,经诊断确定为因池水含氯量高引起的角膜炎。大家对症下药,用链霉素眼药水清洗“淇淇”的眼,然后擦上氯霉素药膏,同时降低池水的含氯量,几天后“淇淇”的眼病才慢慢恢复。

 1981年4月,“淇淇”就在这个简陋的“家”里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伙伴“容容”。但进入这年盛夏,武汉又是持续高温,饲养池中水温经常高达35度左右,水中细菌、蓝绿藻大量繁殖水质非常容易变坏。小哥儿俩一度食欲不振,体重都下降了20多公斤,“淇淇”又患上严重疾病。当它们在科研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总算熬过苦夏之后,1982年1月27日,“容容”却最终未能挺过严寒的煎熬,活活冻死在简陋的“家”里!刘仁俊研究员在20年后写作《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时提起“容容”仍唏嘘不已:“如果当时我们有室内饲养池,可能‘容容’会一直陪伴‘淇淇’到现在。”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