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15
中 篇
“淇 淇”传 奇
六、孤独并快乐着:“淇淇”生活写真集
“淇淇”医疗保健花絮
著名专家刘仁俊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这样感慨:“22年,对人来讲不算什么,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对白鱀豚来讲,特别是对人工环境下饲养的‘淇淇’来说,22年的风风雨雨确实很不容易。”
在“淇淇”经历的这22年的风风雨雨中,恐怕最让老专家感慨的就是“淇淇”的保健和看病。
人类第一次饲养白鱀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淇淇”的健康与否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说科研人员在时刻关注着“淇淇”的一举一动,一点也不夸张。用刘仁俊研究员的话说:“我们总是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对“淇淇”每月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经验之一。
1980年首次公开发表的刘仁俊为“淇淇”体检的彩色照片
摄影:杨秀云
引自《人民画报》1980年第7期
每次体检前,工作人员先要把饲养池里的水抽干,然后把“搁浅”的“淇淇”抬到铺在池底的厚泡沫塑料“软床”上。这个时候的“淇淇”一般都很乖巧听话,文文静静地呆在“软床”,样子非常可爱。不过,“淇淇”小的时候体重只有几十公斤,一个人就可以把它抱起来,但是当“淇淇”迅速长成一百多公斤的大块头以后,每次要把又沉又光滑又娇气的“淇淇”抱上“软床”,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淇淇”的例行体检一般要进行两大项内容。第一项是各项常规检查,测定它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相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体长、体重、身体各部位比例等生长指标,就和我们人类的常规体检差不多。前4项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症治疗。陈佩薰、刘沛霖等专家在“白鱀豚饲养的研究”一文中,记录了“淇淇”在正常情况下的各项健康指标:
体温:36℃±0.5;心律:86-100次/分钟;呼吸频率:24-37次/10分钟,呼吸间隔多是长短相间,最长间隔达180秒,最短为4-5秒,一般是15-30秒;体表温:随季节水温变化而不同,一般略高于水温,两鳍肢和背鳍较为相近,尾鳍较高,吻端最高。
体检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要检查“淇淇”的皮肤有没有被感染。“淇淇”全身的皮肤那么光滑细腻,在人工饲养的池水里极容易被细菌感染。水生所的专家经过长期研究掌握了一个规律,当饲养池水温在25度以下时,也就是说特别在冬季,水质又不好,就非常容易被细菌感染,患上腐皮病。这是人工饲养豚类动物最常见的也是比较危险的多发病。发病时,患处皮肤腐烂,掺杂着斑点或块状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从头部吻端直至尾部,以及各鳍上都有发现。只要发现“淇淇”皮肤感染了,就要及时用酒精对伤口消毒,然后擦上紫药水或其他对症药水,等药水干了以后,再擦上红霉素药膏或其他抗菌素药膏。每次体检完毕,就是没有发现“淇淇”有什么问题,也要用孔雀石绿溶液(后来改用废止鱼药)给它涂擦全身,预防发生皮肤感染。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回忆说,每次涂擦孔雀石绿药水后,“把淇淇原本漂亮灰白色的皮肤,涂得花花绿绿的……实不得已呵!”
“淇淇”原本漂亮灰白色的皮肤,被涂得花花绿绿
(水生所科研人员:左1 赵庆中、左2
刘仁俊、左3 杨健、左5 王克雄)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据中科院水生所两位专家徐伯亥、熊木林1985年发表的“白鱀豚腐皮病致病细菌的初步研究”报告记述,他们在倪达书教授的指导下,曾于1981年3月6日和1982年1月2日,先后用3种培养基,直接从“淇淇”腐皮病病灶处,进行了两次细菌分离,共获得24株细菌,然后进行了培养、致病性和分离鉴定研究,初步确定Ⅰ形荧光极毛杆菌为病原菌:
荧光极毛杆菌是极毛杆菌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鱼类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养殖鱼类和野生鱼类致病。白鱀豚在人工饲养状况下,体表感染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或是由于某些原因使体表受伤:如寄生虫咬伤、碰伤、擦伤,或太阳晒伤等,此时细菌便趁机而入,使其发病。
两位专家又进行了治疗白鱀豚腐皮病的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四环素族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广谱抗菌素,对荧光极毛杆菌都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其中,以金霉素最佳。
著名专家刘仁俊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讲述了给“淇淇”抽血化验的小秘密。如果“淇淇”行为不正常,进食不好,经过检查又不是消化系统的病,这种时候只能给它抽血检查了。“淇淇”的皮下脂肪很厚,很难找到血管。那怎么办?专家们发现,在“淇淇”尾鳍的正反面各有一条比较粗的血管。以后,每次需要给“淇淇”抽血检查了,专家们就从它的尾鳍这2根血管抽血。尽管白鱀豚是水生哺乳动物,但它们血液的各项指标与人的类同,只是正常或病理指标的高低与人有差别。
科研人员在给“淇淇”抽血检查的早期照片
资料引自: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
那么,如何给“淇淇”测量体温呢?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透露了这个小秘密:原来,专家们是从“淇淇”的肛门处测量体温的。
自从“淇淇”住进饲养池以来,科研人员经常监测它的血液生化指标,给它服用保肝药品,很好地防止了肝病的发生。但到了1996年,“淇淇”因细菌感染,引起肝损坏,同时还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好长时间不吃鱼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为此寝食不安。后来一位内分泌主任医师建议,尝试给淇淇打点滴、注射5%葡萄糖、盐水、抗生素等药物。可难度太大,一是“淇淇”静脉特细难找,二是要“淇淇”长时间不动难办。但这也没有难住“淇淇”的保健医生们。他们用人跪在水里托着“淇淇”的办法,一滴就是近三个小时,一打就是二个多星期。不过聪明的淇淇还是挺配合的,否则根本就无法进行。以后这种治疗方法也就成了“淇淇”治病的常用方法。
还是“淇淇”初来乍到的时候,当时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夏天饲养池水温度太高,除了采取各种办法给“淇淇”降温外,科研人员们从人们夏天常吃的清凉解毒药——藿香正气丸中受到启发,既然人吃可以清凉解毒,“淇淇”与人很相似,吃了不会有害处,应该也可以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啊?于是,他们就开始每天给“淇淇”加喂藿香正气丸,效果果然很好。1982年7月,“淇淇”的皮肤上出现一些紫黑色小点,几天后就慢慢遍及全身,让科研人员又紧张起来,赶紧请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皮肤科、内科和本所内诸多专家共同会诊。诊断结果可能是病毒感染,排除了败血症。专家们开出的药方是: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鱼肝油丸、病毒灵及红霉素。但水生所的科研人员经过讨论认为,既然可能是病毒感染,相信中医药性小些,决定按去年的经验,还是给“淇淇”服用藿香正气丸消暑排毒。你别说,“淇淇”身上的斑点不久就慢慢消失了,身体状况又恢复了正常。从此以后,科研人员每年夏天都给“淇淇”天天喂食藿香正气丸,每餐2瓶,每日3次,帮助它安然度过“火炉”武汉的一个个苦夏。1992年以后,“淇淇”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居,虽然已经有冷却机调控水温,再也不受夏天炎热的罪了,但它已经养成了夏天吃藿香正气丸的习惯,每到夏天,科研人员还要每天喂它这种中成药,否则,“淇淇”仍然会不舒服。
中国传统中药藿香正气丸老广告
资料来源:网络
后来,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在香港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给“淇淇”夏天服用藿香正气丸的经验。台湾野柳海洋世界的兽医回去就用这个方法喂海豚,效果好极了。据说,“淇淇”服用藿香正气丸的经验现在已经被欧美一些海洋公园所采用。
当年,也是云南白药救了“淇淇”的命。由此看来,中国的“淇淇”与中药真有“缘份儿啊!”
刘仁俊、赵庆中两位专家在“白鱀豚某些内科疾病的防治”一文中透露了一个“内幕”:由于“淇淇”饲料鱼需要量大,较高质量的品种来源有困难,只能主要喂食鲢鱼和鳙鱼;另外由于人工饲养环境相对自然环境来说,食料较为单一,“淇淇”不可避免地会缺乏有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从而容易引起一系列慢性缺乏性疾病。为了增强“淇淇”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每天都必须给“淇淇”补充维生素B等药物。随着营养药物的发展,又改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特别是后来上市的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复合营养药施尔康片,经科研人员给“淇淇”试用,效果良好。
在“淇淇”治疗外伤的时候,还给它补充过蜂王浆呢!
给“淇淇”喂药的方法很简便,将饲料鱼胸鳍处剪开一个小口,用镊子把药物塞进鱼肚子,然后投喂。专家们得意的说:“疗效很好”。
刘仁俊给“淇淇”做检查的早期照片(1985年)
资料引自:中科院水生所张晓良先生 科学网的博客
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在“淇淇”非凡的一生中,经常发生便秘、拉稀、肠胃炎,严重时还发生呕吐。而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室全体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淇淇”能平平安安地生活了20多年,真不容易啊!
“淇淇”毕竟是“头胎”,人工饲养中的吃喝拉撒病没有一项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一切又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关“淇淇”每月检查一次身体的经验,在后来人工饲养的江豚身上便“过时”了。2010年,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们一直在做各种探索和尝试,以期扩大江豚的种群数量。刚开始饲养江豚的时候,我们就像照顾小孩一样,每个月都对它们进行体检,可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对于江豚太过‘溺爱’,使江豚缺乏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于是后来我们就改变了照顾方式,只要江豚没有生病就不对它做体检。”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