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13
中 篇
“淇 淇”传
奇
六、孤独并快乐着:“淇淇”生活写真集
“淇淇”的一日生活(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淇淇”的“家”。这个所先后在的白鱀豚研究室工作的20多名科研人员是“淇淇”最亲的“家人”。他们与“淇淇”朝夕相处20多年,建立了难以割舍的亲密感情。他们就象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着“淇淇”每一天的生活,眼看着“淇淇”一天天长大。他们用“家长“的目光,幸福地回忆着“淇淇”生活的每一天。
科研人员都记得清清楚楚,“淇淇”刚到水生所时,还是个“胆小鬼”呢!那个时候,“淇淇”成天显得惊慌不安,只要发觉有人来了,就慌忙逃走,躲到饲养池的另一边。饲养员用它最爱吃的白鲢喂它,当第一条鱼被“噗嗵”一声扔到“淇淇”身前时,“淇淇”竟被吓得“抱头鼠窜”。
不过,“淇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真不错。5天以后,它便不再怕人了。当饲养员再把活鱼投进池中喂它时,这个小家伙儿也不再四处逃窜,而是“来者不拒”,给一条吞一条,甚至还把以前投进的几条活鱼也一扫而光!它心里一定在说,绝食好几天了,可把我饿坏了。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1年第4期刊登刘仁俊撰写的专题报道
“白鳍豚‘淇淇’饲养成功”,首次让海外读者一睹“淇淇”的芳容。
摄影:李一方
科研人员第一次把“淇淇”从水中抱起来,放到担架上进行体检时,把小家伙紧张地够戗。当各项体检都结束后,连科研人员都乐了,原来,“淇淇”的生理指标与一个小男孩差不多:
体温:36度(上下浮动0.5度);
心率:每分钟86——100次;
“淇淇”真是一个“温顺可爱的小男孩”!
著名专家刘仁俊研究员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特别用了一节回忆“淇淇”的日常生活:
“淇淇”刚来水生所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性,因此,我们就只有从早到晚陪着它,观察它。后来逐步改变它的生活习惯,使它和我们的作息制度一致起来。例如,我们给它定时定量供应一日三餐,使它形成规律,让它不多吃,也不少吃。当我们一早上班时,可以看到“淇淇”在饲养池里,沿着池壁,快速游动,并掀起阵阵大浪,呼吸短促,时而身体抬出水面。这种行为它可以持续约一个小时。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作食前节律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但早晨喂食以前有,中午和晚上喂食以前都有。当我们准备好鱼,提着它的专用“饭碗”——一个放“淇淇”吃的鱼的塑料桶,来到饲养池池边时,“淇淇”的这种食前节律行为就会马上停止。它迅速游到饲养员身边来,围着转,要你喂它鱼吃。当饲养员把鱼丢到水里时,它就一口吞下,接着又游到你身边来,等着下一条鱼。只要“淇淇”身体好,一般几分钟即可吃完它的定量。如果它没有正常的食前节律行为,游动缓慢,我们的心里就发愁了,因为很可能今天“淇淇”的胃口就会不好,恐怕身体不舒服了。
“淇淇”吃饱了以后,一般要休息一会儿,它的游动速度减慢,缓缓地在浅水漂游。
等“淇淇”休息好了以后,它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根据我们多年来的观察发现,“淇淇”的日常生活都很有规律。
科研人员早期喂食“淇淇”的珍贵图片
资料引自:刘仁俊“白鳍豚‘淇淇’饲养成功”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1年第4期
摄影:李一方
从人工饲养角度来说,对每一种动物的个体大小、不同季节的日食量都必须认真摸索,少食和过食对生长和健康不利。但“淇淇”刚到水生所安“家”时,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饭量”。开始,科研人员参照国际饲养海豚的标准,按它体重3%的最低日食量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为了摸清“淇淇”的食量到底有多大,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由刘仁俊研究员主持,对“淇淇”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就是放开限制,让“淇淇”可劲吃鱼,看它的胃口到底有多大?专家们在“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中记述了这次实验结果,十分有趣:
1980年5月20日曾做过白鱀豚最高日食量的试验。上午喂一次,一直投鱼到“淇淇”摄食迟缓,甚至身体失去平衡,共吃鱼3.45公斤鱼;下午喂一次,喂到其拒食为止,吃鱼2.7公斤,一天共吃鱼6.15公斤。
那个时候,“淇淇”的体重只有36.5公斤,也就是说,它当天的食量相当于它体重的16.8%。专家们以后又连续做了2天同样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按照这个比例,一个体重40公斤的男孩子,一天的饭量就要6公斤还多,“淇淇”真是个天生的“大肚汉”!
但是让“淇淇”放开胃口可劲吃的日子也就是这三天。科研人员根据这次实验和参考国际上喂养海豚的经验,最后给“淇淇”确定了每天的标准食鱼量:即它体重的10-11%,这个标准比“淇淇”的最大食量减少将近一半。在“淇淇”后来20多年人工喂养的生活中,一直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定量的,只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一些增减,比如夏天炎热时,每天喂它的鱼量要减少到它体重的8-9%;而到了冬天,每天的鱼量又要增加到12%。
白鱀豚和人一样容易“病从口入”。20多年中,“淇淇”每天定时定量需要吃8-9公斤的鱼,数量不小。要长年累月保证“淇淇”的饮食安全绝非易事。水生所科研人员千方百计在无污染的养鱼池中为“淇淇”专门饲养鱼,有时自养鱼数量不足,便从市场上知根知底的关系户那里买回新鲜无病的鱼,养在自己的鱼塘里,需要饲养几个月,一是净化,二是淘汰其中不健康的鱼。这样一则保证供应,二则保证新鲜可靠,三则保证没有污染。所有饲料鱼在喂“淇淇”之前半小时,还要将鱼放入盐水中消毒,冲洗干净后,再严格按照定量定时给“淇淇”喂食。
科研人员陈道权(前)在为“淇淇”配食
资料引自:刘仁俊“白鳍豚‘淇淇’饲养成功”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1年第4期
摄影:李一方
也许,“淇淇”永远也忘不了那三天大饱口福,吃得“身体失去平衡”的痛快日子。
能吃当然就长得快。1980年初“淇淇”被接进水生所时,体长1.43米,体重36.5公斤。在当年11月11日《长江日报》由水生所提供的报道中,“淇淇”的体重已达52.5公斤,也就是说,短短10个月,它的体重竟增加了16.5公斤。1984年4月17日,还是《长江日报》的报道,“淇淇”的体长已经1.90米,体重92.5公斤,4年时间长了近50公分,增加了40公斤体重。乖乖,长得多快呀!1986年“淇淇”7岁时,体长达到2.05米,赶上了篮球运动员;体重增加到116公斤,7年增加了2倍还多,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块儿头”。
科研人员从“淇淇”的身长体重的变化中,发现了白鱀豚的生长规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淇淇”1-4岁是身体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它在饲养条件下第1年(2龄)增长7厘米,增重22.5公斤;第2年增长13厘米,增重13.5公斤;第3年增长17厘米,增重21.5公斤;到5岁以后生长速度就大大减缓。从5岁到8岁,“淇淇”的体长大体保持在每年增长4-5厘米的水准上。这与“淇淇”已性成熟有关,也与一般动物在性成熟后生长减慢的规律是一致的。
“淇淇”体长和体重的年增长变化
资料引自:陈佩薰等“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85年2期)
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研究员曾研究了3头野生雄性白鱀豚标本,估计年龄都在4-5岁之间,它们的体长为1.80米-1.83米,体重80-87.5公斤。与“淇淇”的生长情况比较说明,野生的白鱀豚与人工饲养的白鱀豚生长规律非常相近。
陆生动物一年四季一般以体毛的增减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而“淇淇”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身上没有毛,它又是怎样适应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呢?
“淇淇”体长和体重的季节变化
资料引自:陈佩薰等“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85年2期)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从“淇淇”每年不同季节的体长和体重增加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了与陆生动物不大相同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长是在不断增长,而体重在一年内不同季节则有增有减。体重增减也有规律,由春季转夏季时,体长增长较其他季节为快,而体重却恰恰相反;夏季体重则减轻,是一年中体重最轻的季节。比如“淇淇”的体重1980年冬季是59公斤,翌年夏季减为57.8公斤;1982年春天增加到66.5公斤,到了夏天又减少到63.5公斤。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