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8、“淇淇” 和“珍珍” 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2017-10-08 16:27:40)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8

   

 “淇 淇”传 奇

        五、“淇淇”和“珍珍”:命中注定的爱情悲剧

 

               “淇淇” 和“珍珍” 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如果查阅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有关白鱀豚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就会发现,“淇淇”和“珍珍”这对充满传奇色彩的白鱀豚“恋人”,为我国和人类的白鱀豚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8、“淇淇” <wbr>和“珍珍” <wbr>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淇淇”和“珍珍”结伴儿体检的温馨画面

     引自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7年

 

 比如,科研人员为了建立白鱀豚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为白鱀豚的临床诊断、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提供血液学参数,以“淇淇”和“珍珍”,也包括短命的“联联”血样作材料,开展了白鱀豚血液生化指标的实验研究。陈道权、官之梅1987年发表的“白鱀豚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一文中介绍,从1981年7月到1986年6月,科研人员共从“淇淇”身上采血达16次。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健康的白鱀豚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动幅度不大,用本次实验所测定“淇淇”的各项数据,可以作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用这个指标作标准来判断白鱀豚的行为、摄食、生长是否正常和有无疾病的迹象也是可靠的。

 科研人员还以“淇淇”和“珍珍”为材料,进行了白鱀豚正常心电图的系统研究。当然,这项研究最早是从“淇淇”被人工饲养十天后就开始的。其实当时“淇淇”的外伤严重感染,正在治疗期间。人类为白鱀豚做心电图,这可是破天荒第一次!据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专家沈钧贤、关力1981年发表的“白鱀豚的心电图”研究报告记述,为“淇淇”做心电图使用的记录仪器是一台标准的HQ-1型临床心电图机。而记录电极也采用测量人心电图用的银板电极:

  动物(“淇淇”)腹部朝下,卧在铺有泡沫塑料垫的担架上,呈正常伸展状态,稍向右侧。记录期间,动物平静。

 由此看来,人类第一次为白鱀豚做心电图,“淇淇”表现“平静”,配合很好

 

108、“淇淇” <wbr>和“珍珍” <wbr>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白鱀豚的第一个心电图

     引自:沈钧贤、关力白鱀豚的心电图”《科学通报》1981年第5期

 

 有趣的是,白鱀豚没有和人腿相似的后肢,心电图又该怎样做呢?原来,白鱀豚的体型呈流线型,前肢成鳍状,分左右鳍肢,相当于人体的左右上肢;白鱀豚体表的后肢退化消失,尾部延长成尾鳍,成为其主要运动器官,尾柄基部左右侧相当于人体左右下肢。研究人员就仿照人的常规导联联接法,将导联选择及极性另作定义:

 在白鱀豚的相应部位涂一层导电膏,电极用橡皮带固定。心电图机接地,以防50赫干扰。在记录期间,动物局部体表用湿布覆盖,以维持正常散热。

    据这篇研究报告记载,第一次为“淇淇”做心电图用了一个多小时,测得一批宝贵数据。科研人员然后利用常规方法对“淇淇”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测算了它的心电图诸波的间期、幅度和节律,并将白鱀豚的心电图特征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心电图作了比较。


108、“淇淇” <wbr>和“珍珍” <wbr>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几种哺乳动物心电特征的比较

    引自:沈钧贤、关力白鱀豚的心电图”《科学通报》1981年第5期

 

 国际上将测量过心电图的所有动物根据QRS平均取向分为两大类。属于A类的包括灵长类(人类在内)和食肉类;属于B类的动物又分为B1和B2两类,B1类包括有蹄类及鸟类;B2包括马、猪及鲸类与鳍脚类。经过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将白鱀豚归入B2类。这篇研究报告还给“淇淇”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

 白鱀豚心率为120-125次/分,P-R间期约为0.16秒。考虑到它的体长与体重,这头白鱀豚可能较年青。

 1986年开始,“珍珍”也和“淇淇”一道,加入了配合研究人员进行白鱀豚心电图研究的行列。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刘仁俊等和湖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张永珍在1992年发表的“白鱀豚正常心电图的初步探讨”研究报告中,记录了这项研究的宝贵资料:

 1980年到1990年先后描记了两例白鱀豚“淇淇”和“珍珍”的心电图共30份,从其结果来看,诸波的形态都相同,重复性好。

 科研人员这项研究使用的是日本ECG—6511型心电图机。记录电极采用人体常规心电图使用的银板电极。有趣的是,科研人员所描述的这30份来自“淇淇”和“珍珍”的心电图的图形酷似正常人的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的正常范围基本与人相似,而T波特征与正常人截然不同,P-R间期亦较人延长。

 

108、“淇淇” <wbr>和“珍珍” <wbr>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图形酷似正常人的白鱀豚心电图

     引自:刘仁俊 马建新 白鱀豚正常心电图的初步探讨

                《水生生物学报》1992年第4期

 

 科研人员通过对“淇淇”和“珍珍”的这项研究,确定了白鱀豚心电图常规导联的联接方法,并比较完整地描述了白鱀豚正常心电图的基本特征,从而为白鱀豚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我们从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等专家与华中理工大学王治藩等学者1989年合作发表的“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的报告中,还可以了解到对“淇淇”和“珍珍”进行发声研究的有趣细节:

 “淇淇”和“珍珍”分别饲养于有过道相通的1、2号豚池时,从置于过道中央的水听器中常可记录到大量的“的答声”,此时总有一豚往对方探视或两豚互相探视。67天后,“珍珍”自动进入饲养“淇淇”的1号池中生活。这时两豚特别是“淇淇”显得比较紧张,各自在池的一边活动,从不越过界限,且不停地相互探视。这时出现大量的“的答声”。一次记录中可高达50余次。说明它们之间感到陌生,甚至恐惧。特别是“淇淇”已经六年多没有见到自己的同类了。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恐惧感渐渐消失,两豚可分别进入对方的区域活动。3天后,两豚已开始一起游动,显得熟悉起来。这时“的答声”大大减少,接近正常水平。总之,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的答声”的发生和出现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白鱀豚对环境的适应状况,可以作为白鱀豚对环境适应程度的一个标准。发声较多,说明对环境感到陌生甚至恐惧,发声较少或保持静默,说明对环境已不陌生或者已相当熟悉。

 “淇淇”和“珍珍”的这项研究成果,可以使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白鱀豚“的答声”发生次数和时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白鱀豚适应环境的能力作出一定的评价,并估计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从而为人工饲养、繁殖和行为研究并为物种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08、“淇淇” <wbr>和“珍珍” <wbr>共同为科研做贡献

“淇淇”和“珍珍”

引自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

 

“淇淇”和“珍珍”还共同承担了中科院水生所陈道权、赵庆中、刘仁俊等专家开展的白鱀豚生殖激素方面的研究,这是开展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采精、受精和其他繁殖课题的重要前提。从三位专家在1994年发表的“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某些血清生殖激素的初步研究”报告中介绍的实验情况可以知道,专家们要从它们的尾鳍中央静脉采集血样。采集了多少呢?首先,从1987年4月19日至6月7日的1个半月时间里,“淇淇”和“珍珍”每星期一块采1次血;之后,“珍珍”从1988年7月至9月每月采血1次;“淇淇”则从1988年7月至1992年11月长达4年多的时间中每月采1次血样;每次采血都是在上午9点到11点,从起水到抽完血要工作2个小时,可想而知,“淇淇”和“珍珍”为了这项研究受了多少罪!

 专家们通过这项研究,首次分析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雄性白鱀豚血清睾酮和雌性白鱀豚的血清孕酮浓度的变化,同时还测定了雌雄个体几种血清激素,测定结果证实“珍珍”的各项激素含量都还处于很低水平,可以认为性发育不成熟。后来在“珍珍”死后的解剖结果也证明,“珍珍”的卵巢尚未发育成熟,既无黄体又无白体存在。

 该报告对“淇淇”的血清睾酮升高与发情之间的关则系提出如下结论:

 1988年-1992年“淇淇”血清睾酮的测定结果表明,每年有1-2个高峰期,其中1988年4-5月达到最高值。雌豚“珍珍”于1986年8月8日开始与“淇淇”同池饲养,并于1988年9月27日去世,以后“淇淇”的血清睾酮的含量再未达到这样高的水平。行为观察表明,1988年4-5月,“淇淇”很激动,经常追逐雌豚,与雌豚身体经常接触等,尽管“珍珍”为未成熟个体,但异性的刺激可能是引起“淇淇”血清睾酮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