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6
中 篇
“淇 淇”传
奇
五、“淇淇”和“珍珍”:命中注定的爱情悲剧
“淇淇”“珍珍”甜蜜的初恋
漫画:淇淇和珍珍甜蜜的初恋
引自陈佩薰
赵嘉骏《白鱀豚淇淇的故事》海洋出版社1996年
“珍珍”痛失亲人,但很快就化悲为喜。因为充满仁爱之心的科研人员为了早日结束“珍珍”还有“淇淇”两个宝贝各自的孤独生活,已经为它们作了周密细致地“相亲”安排。刘仁俊等在“豢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的感情协调及其行为分析”的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白鱀豚的生长规律来看,白鱀豚“淇淇”和“珍珍”差不多相差一代,又来自不同的群体。“淇淇”已经独居6年,“珍珍”刚从长江来到人工环境,它们相互生疏,很可能发生互相争斗,造成不测。因此进行一定的“介绍”是完全必要的,亦是使白鱀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首要步骤。
专家们的担心是有根据的。据该文介绍,全世界淡水豚类尚无人工繁殖成功的先例。雌雄豚,特别是来自不同群体的雌雄豚能否在感情上取得协调并进行交配,这是豚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否成功繁殖的关键。许多动物园由于雌雄豚拒绝交配而不能繁殖,而且世界豚类饲养史上还没有见到人工饲养4年以下能很好交配繁殖的,说明雌雄豚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和协调感情,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配和繁殖。
现在,来自不同群体的雌雄两头国宝级的白鱀豚,如何在人类“红娘”们的“撮合”下相识、相知、相恋?这是人类从未欣赏过的一段最美妙的生命乐章。
中科院水生所为白鱀豚研究保护呕心沥血的两代科学家陈佩薰、刘仁俊、王丁、张先锋在合著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一书及刘仁俊等“豢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的感情协调及其行为分析”的研究报告中,为我们详尽地记录下“淇淇”和“珍珍”
相识、相知、相恋的全过程:
1986年6月3日,我们将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活了2个月而年龄仅2岁左右的雌豚“珍珍”移养入一个与养“淇淇”的圆形池相通的椭圆形池中,并将池水放满,使两池间的过道畅通。
开始“珍珍”显得非常焦躁,游动急速,呼气短促,进食时匆匆吃上几条鱼便停止摄食。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从水听器中记录到一种具有找寻功能的称之为呼唤声的声信号。由于“淇淇”长期生活在饲养池中,对环境非常熟悉,所以一般不发声,故“珍珍”可能并没有感到“淇淇”的存在。但是,“淇淇”明显已经听到了“珍珍”的呼唤声。因此,不断从池口向椭圆池探望。此时,“淇淇”也发出了类似于“珍珍”的呼唤声的同样的声信号。而在此之前,我们从没有记录到“淇淇”发出这样的信号。“淇淇”这一呼唤声的产生说明两豚的声联系已开始建立,事实上,“珍珍”也开始感觉到了“淇淇”的存在,并从自己一侧的池口向“淇淇”的饲养池探望。
科研人员对“淇淇”声信号的研究发现,哨叫声是白鱀豚社交的重要信号,两头素未谋面的白鱀豚在成为伙伴之前,会通过声音进行长时间交流。“淇淇”生活的大水池与“珍珍”生活的小水池之间是一条比较狭窄的通道。刚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在通道中间安装了一块木隔板,“淇淇”和“珍珍”看不到对方,只能隔着隔板进行声音交流。研究人员将水听器放置在隔板两侧,均能记录到“淇淇”和“珍珍”的哨叫声,它们似乎都对隔板另一边的声音感兴趣,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隔板附近活动和停留。每天与“淇淇”亲密相处的饲养员王克雄后来回忆这个过程时认为,“珍珍”可能听不懂“淇淇”的话,“淇淇”可能也听不懂“珍珍”的话。而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表述的是:这是由于珍珍的呼唤信号,使做了6年哑巴的淇淇开始回答了。
6月7日(第4天)晨,“淇淇”游到通道中两池的交接处,“珍珍”见后受惊乱窜。6月8日上午8时,“淇淇”又游到两池交接处,几乎进入“珍珍”的椭圆池。此时的“珍珍”见后仍然极度不安,在远处急速转圈。6月12日开始,“珍珍”能到通道口来寻食了,而且明显地看到它们在通道的各自一方摇晃脑袋互相探视。特别是“珍珍”从开始每餐只能吃1公斤左右鱼直到每餐能吃2公斤左右,而且不再显得焦急不安,即使见到“淇淇”也不再逃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珍珍”越来越活跃主动,经常到通道口去探视,“淇淇”亦然。有时两豚的吻端仅相距1米左右。直到8月8日(第65天)深夜,“珍珍”从椭圆池自动游入“淇淇”的圆池。
漫画:淇淇和珍珍甜蜜的初恋
引自陈佩薰 赵嘉骏《白鱀豚淇淇的故事》海洋出版社1996年
研究人员是在两周后拆除的隔板,让“淇淇”和“珍珍”之间的通讯更通畅。两个饲养池之间的通道放满水后有1米宽、2米长、1米深。据王丁博士介绍,鲸类动物对这种狭窄的过道一个普遍的反应就是非常畏惧,它们一般不会去通过这种过道的。所以,“珍珍”的这个主动行为是不同寻常的,一个是它非常勇敢,第二因为它很年轻,好奇心非常强。
有趣的是,“淇淇”是雄性的,年龄大“珍珍”好几岁,又早就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专家们开始担心它会欺负初来乍到的“珍珍”。结果却让专家们大跌眼镜,由于“珍珍”带着野性在池中乱窜,反倒让养尊处优的“淇淇”一时竟有点不知所措,即新奇又害怕。
“珍珍”进入“淇淇”的圆池后,两豚均显得较为紧张,各自在池子的一边活动。特别是“淇淇”由于长期独居的生活规律被打破,显得异常胆小,不能正常进食。相对而言,“珍珍”显得胆子更大一些,进入圆池的当天早晨,一餐就吃了2公斤多,而且率先进入“淇淇”的活动区。
“珍珍”经常追逐“淇淇”,想和它一块儿游泳。此时,声音记录仪再也没有收录到“珍珍”失去“联联”后发出的那种悲凉的呼唤声,更多的是婉转悦耳的哨叫声。
从8月10日(第67天)开始,两豚已不再惊慌。各自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尚不能合在一起活动。8月15日(第72天)下午,雷阵雨大发,使两豚异常惊慌,终于互相靠拢。此时“淇淇”在前,“珍珍”在后,互相紧紧相随游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两豚在一起活动的时间逐渐增加,而且显得非常融洽。每次喂鱼,只要“珍珍”来吃,“淇淇”总是让开,只要“珍珍”在喂食区,“淇淇”总在外侧等待,从不与“珍珍”争食……除了“淇淇”身上有一些牙痕外(可能是两豚在玩耍时,“珍珍”咬下的)更没有出现争斗行为。
一场突然而至的电闪雷鸣,促成两个早已心仪已久却还羞羞答答的有情人在惊慌之中幸福地相拥在一起。我们在“淇淇”和“珍珍”这段相识、相知、相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中,看到了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男女相爱的经典情节。
“淇淇”和“珍珍”
引自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
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事》栏目2003年1月13日播出的“拯救白鳍豚——淇淇与人类的25年生活”记录片中,编排了一段“淇淇”和“珍珍”同池玩耍、形影不离的珍贵录象资料,那浑然天成的和谐场景,让所有观看的人们都会陶醉动容。这是“淇淇”一生中最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读到这里人们会问:动物有情感吗?科学界对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很大争议。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的确具有诸如幸福、悲伤、愤怒,甚至爱和困窘等高级情感。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脑在许多关键部位上存在很多相似性,情感似乎都来源于脑组织的长期进化过程,尤其是位于脑中心的杏仁状扁桃体结构。老鼠实验证明,刺激扁桃体结构的一个部位总能引发老鼠强烈的恐惧情绪。如果老鼠的扁桃体受到损伤,那么它就既不会对危险做出正常的行为反应,也不会产生与恐惧有关的生理变化。脑成像研究显示,与老鼠一样,人类在经历恐惧时,其扁桃体同样也会活跃起来,而这部分脑组织受到损伤的人则不会产生恐惧感。对白鱀豚的研究虽然没有这样深入,但是从“淇淇”和“珍珍”、“珍珍”和“联联”之间,以及其他与人类密切接触过的白鱀豚身上所表现出来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都深深地触动、感染和影响了所有有幸与白鱀豚亲密接触的人们。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