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2017-09-14 10:48:55)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5

 

  

 “淇 淇”传 奇

 

五、“淇淇”和“珍珍”:命中注定的爱情悲剧

 

 

“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被捕捉的这2头白鱀豚,一头大的是雄性(专家们这时才知道,放走的那头体型最大的白鱀豚是雌豚),体长2.03米,体重100公斤,取名“联联”,以纪念这次各方面组成“联合舰队”联合行动取得围捕成功。另一头小的雌性,体长1.5米,体重57.5公斤,它不就是大家为“淇淇”朝思暮想的如意伴侣吗!专家们给这个千呼万唤的“准新娘”取名“珍珍”,寄托着珍稀、珍爱的特殊感情。也有一种解释,“联联”“珍珍”是表示联合起来保护珍稀动物的意思。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联联”“珍珍”

       资料来源:张晓良科学网博客《30年前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的回忆》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66203.html

                    图片引自中科院水生所相关资料库

 

 

《武汉晚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于1986年4月1日刊登消息“结束孤独生活‘淇淇’喜得良伴——监利江面活捕白鳍豚二头昨运抵汉”。然后,又在4月3日刊登“白鳍豚来到新居以后”的专题报道:

 

刚下飞机,科研人员马上为在起网时受了伤的雄豚涂药,伤在豚嘴旁、尾鳍、背鳍几处,都属轻伤。然后豚被抱下水池养殖。池内虽不断换水,但水深只维持一米左右,据称是为了便于下水给伤豚换药。

时至四月二日,白鳍豚因为不习惯,仍然拒食。养殖人员将许多活鱼扔下水去,它们理也不理,径自兜着圈子。现在每日要驯豚三次,让它们尽快适应环境。

 

《武汉晚报》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显然知道读者还非常关心这个童话故事的另一主人公“淇淇”此时在干什么?报道的最后一段非常传神:

 

整个养殖场只有一位超然于这紧张气氛外的“人士”——可爱的“淇淇”。它在另一池内悠闲地游着,不时玩弄救生圈,尖吻一撮一撮每天吞下十来公斤鱼,丝毫不知科研人员千辛万苦地为它找来了伴侣。

 

 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白鱀豚被抬往饲养池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白鱀豚被放入饲养池

 

      资料来源:张晓良科学网博客《30年前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的回忆》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66203.html

                      图片引自中科院水生所相关资料库

 

 

这篇报道并没有提及“联联”和“珍珍”的名字,说明当时科研人员正在为“联联”和“珍珍”的开食而操心,还没有精力和心情给它们起名字。

这篇报道也没有提及“联联”和“珍珍”的关系其实是父女俩儿!显然,那个时候水生所的专家们也还没有确定“联联”和“珍珍”的关系。然而,即使在过去多年之后,一些媒体甚至还在给它们的关系“添枝加叶”。比如,《今日中国》1995年第11期刊登的署名报道“水中美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见闻”中就有“雌豚起名为‘珍珍’,雄豚起名为‘联联’(尚未成熟,看来像是珍珍的‘儿子’)”云云,令人哭笑不得!事实上,一直到1990年,在刘仁俊、王克雄、龚伟明、王丁等发表的研究报告“豢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的感情协调及其行为分析”中,对“联联”和“珍珍”的关系仍然没有最后的定论:

 

“珍珍”和“联联”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尽管我们没有确定的证据说明它们之间是否是父女关系,但从近两年来的行为观察,可以认为“珍珍”和“联联”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多年的长江生态考察证明,白鱀豚往往喜欢成对活动,即使在一个群体中,亦是成双地活动,有时亦常见大豚带小豚或两头大豚带1头小豚。“珍珍”在捕获前就是与大豚“联联”及与“联联”同样大的1头大豚成1群体活动的。1987年3月31日,我们捕获了这一群体中的小豚“珍珍”和雄豚“联联”,用直升飞机运回以后,“珍珍”先下水,约经0.5小时以后,“联联”接着下水,急速与“珍珍”相聚,紧紧相随,寸步不离。据统计有95%以上的时间两豚相伴总以逆时针方向同游于饲养池中,“珍珍”稍一离开大豚即急速把它找回,小豚有时即使偶然离开亦立即匆匆回到大豚身边……从这一系列的行为分析,可见“联联”和“珍珍”的关系达到了非常亲密的程度。

“珍珍”与“联联”建立起如此密切的关系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亦即起码亦应在13个月以上的时间,那时“珍珍”正处于抚育阶段,因此可以说雄豚“联联”参与了抚幼活动。

 

也许只有做DNA检查才可能确认“联联”和“珍珍”是不是父女?其实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联联”“珍珍”在人类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相依为命的亲密关系已经情如父女!

 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从多方面特别是为了“淇淇”的安全考虑,开始没有让“联联”和“珍珍”与“淇淇”同池,而是把父女俩儿放养在一个20×20×3米的方形露天水池里。刚刚经过一场惊吓,又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父女俩儿在水池里迅速汇合,就像人类经过一场惊吓后久别重逢那般亲热!连续3天,父女俩儿一直紧紧依偎在一起,即使偶尔分开片刻,马上会迅速会合。科研人员发现,“联联”始终守护在“珍珍”和池壁之间,时刻保护着自己女儿的安全。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首任白鱀豚组组长陈佩薰(右)检查白鱀豚状况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站立者右起:时任水生所刘建康所长、党委书记桑毅修、

               中科院武汉分院陈宏溪院长

 

     资料来源:张晓良科学网博客《30年前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的回忆》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66203.html

                    图片引自中科院水生所相关资料库

 

 

但让科研人员心焦的是,“联联”和“珍珍”父女俩儿一块儿“绝食”了!

开食是人工饲养鲸类动物能否成活的第一关。许多鲸豚往往都过不了这一关,不仅是因为饥饿而死,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体内所需的水分并不是直接喝池中的水,而主要是由食物鱼供应,不吃食就意味着脱水死亡。“联联”由于年龄较大,对人工环境更难适应,另外在下网捕捉时由于它的个体大且很重,起网极不好操作,造成它的体侧肌肉损伤,很可能还呛了水,因而导致始终不好好开食,已显示出身体缺水的症状。水生所科研人员当时还没有掌握灌胃和打点滴等快速有效的方法,最后不得不采取强迫进食的办法,把鱼硬塞进它胃里,但这没能改变“联联”的处境。

“联联”病了。《江汉早报》1986年4月13日作了专题报道“雄豚‘联联’上岸就医”:

 

两头新近捕获的白鳍豚,已在武汉生活了十天。十日这天,记者特地去白鳍豚饲养场看望它们。

一进大门,我就远远望见雄豚“联联”躺在大楼旁的一副担架上,旁边围着一群工作人员,正忙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是“联联”头一次上岸接受治疗。大家一边不停地往它身上洒水,一边把药膏抹在它那撞缺了口的吻部上,抹在它那划破了点皮的尾鳍和背鳍上。也许是觉得岸上的气温太高,它不停地喘着粗气,偶尔还急剧地挣扎一下,吓得工作人员赶紧用力把它按住,免得再度碰伤。在敷药过程中,一名青年人忽然发现“联联”左背内有一条长约尺许的硬块。是癌变、肿块还是骨折?大家议论纷纷,难免有些紧张。于是,立即有医生从它身上抽血,准备送去化验。

白鳍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忧心忡忡地对我说,目前还难以对“联联”的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眼下最叫人不安的是,十天来,它和雌豚“珍珍”几乎什么东西都不肯吃。这种“罢食”的情况,虽然在“淇淇”身上也发生过,但只有一个星期,“淇淇”就开始食鱼了。

经过一番治疗,“联联”被五六个人抬着,送进一个露天饲养池。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十多天不吃“饭”,它和“珍珍”汇合到一起后,在清澈的池水中游动得依然十分欢快。

 

不幸的是,“联联”的病情日益加重,以至衰弱到无法控制自己身体平衡。刘仁俊等在“豢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的感情协调及其行为分析”的研究报告中记录到:

 

6月2日,“联联”病危时经常不能潜水,身体失去平衡,不能定向定位,以至不时碰池壁,碰得皮开肉绽,这时“珍珍”不离左右,经常钻到“联联”腹部托它上浮呼吸,并一反过去的常态,总在“联联”外侧伴游,以防“联联”碰壁。待“联联”移到实验室治疗后,“珍珍”显得非常焦急,不肯吃食,到处寻找,并不断发出呼唤声。

 

女儿的所有努力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1986年6月14日,“联联”在饲养池里只生活了76天就走了。“珍珍”孤零零地在水池中不断发出凄凉的叫声!所有的人目睹饲养池中发生的这一幕无不流泪动容!“联联”和“珍珍”父女俩儿相亲相爱、生离死别的情景,折射出人与人之间最纯洁、最高尚、最珍贵的真情实感。《华夏人文地理》杂发表的“世纪孤独——白鳍豚淇淇的爱婚情录”一文还这样写道:“水生所的专家猜测,他们围住的是一家三口,白鳍豚有如此顽固的家族观念,是专家们没有料到的。每想到那头失去丈夫和幼女的白鳍豚,是否也会徇情而死,水生所的专家就一脸沮丧。”

 

 

105、“联联”“珍珍”父女感天动地

                       “联联”和“珍珍”的珍贵合影

(摄影Tangdadi)

 

引自周开亚、张行端《BaiJi :the Yangtze River dolphin and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of ChinaWash., D.C. :Stone Wall Pr 1991年

 

 

此前一周,白鱀豚研究室已经接到上级通知,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要来看望“淇淇”和新捕获的两头白鱀豚,水生所领导非常希望能让院领导看到活着的“联联”,所以要求白鱀豚研究室每天报告一次“联联”的救治情况,但“联联”病情越来越严重,所里值班的同志不希望听到坏消息,都怕接关桥基地的电话了。就在卢嘉锡院长到来的前一天晚上,“联联”还是一去不归。

按中科院水生所专家陈道权、官之梅1987年发表的“白鱀豚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一文中的说法,“联联”“死于肝炎,肺炎等综合性内科疾病。它的体重从110公斤降至71公斤,年龄约7-8岁。”刘仁俊、赵庆中在1994年发表的“白鱀豚某些内科疾病的防治”一文中提供的资料是,“联联”除活动无力,食欲不振到最后停食,呕吐;口腔粘膜和角膜变黄等病症外,肝功化验各项指标都远远高于正常值,解剖结果证实它的肝脏组织大量出血坏死。但刘仁俊研究员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记述的“联联”的年龄却与上述资料有很大出入:““联联”的体长已经有2.03米,体重也有100千克。根据它的长度和重量,我们知道它的年龄已经有15岁左右了。”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