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1
中 篇
“淇 淇”传
奇
四、“淇淇”的奇迹和薄命的同伴
第四位白鱀豚天使——“江江”
就在“容容”与“淇淇”相伴的最后时光中,1981年12月7日早晨7点多,江苏省镇江市谏壁渔业大队社员孙永其、孙宝祖在谏壁港以北400米的江面中,从设置的滚钩上捕获到一头身长1.74米、体重66.5公斤、年龄3岁的雄性白鱀豚。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闻讯马上派出专业人员,用汽车将它安全运到南京。
《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5日报道:“镇江渔民献宝,我国又一头白鱀豚安抵南京”:
本月七日上午七时许,镇江市渔业公社谏壁渔业大队社员孙永其、孙宝祖在谏壁江边离岸约四百米江面上,用滚钩捕到一头身长一百七十四厘米、体围一百零九厘米、体重六十六点五公斤的雄性白鱀豚。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出科研人员乘专车赶赴现场,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并迅即运抵南京,于当天下午六时五十五分安全放入该所养殖实验场六号池饲养。入池前,南农兽医专家应邀前来会诊,对局部受伤的白鱀豚进行了外伤处理。
……
这次移入池塘饲养的白鱀豚,是全国保存活体的第三头。水产专家们给它定名叫“江江”。科研人员和渔工们正日夜进行精心护理和饲养。

1981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及相关报道
“江江”是淡水水产所王谋齐、朱成德、韩名竹等专家集体取的名。后来的所有报道都说“江江”是用江苏的第一个字取的名,这个说法其实有误。实际上,几位专家确实是根据以捕获地取名的“规则”给“江江”取得名,但这个“江”字不是江苏的“江”,而是它被捕获的镇江段的“江”。
那个时候,我国人工饲养白鱀豚刚刚开始不久,一般科研单位更缺少饲养经验。由于淡水水产所没有淡水豚饲养池,只能把“江江”放养在泥底养鱼池里。
淡水水产所专家王谋齐、朱成德、韩名竹在1985年发表的“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中记载了对“江江”生前活动的细致观察:
刚移入池塘人工饲养时,“江江”显得惊恐不安,不摄食,一星期后渐渐习惯池塘环境,开始追逐鱼群;一个月后“江江”能在池塘固定投饵点追捕鱼群、自由摄食……1982年2月10日开始逐尾投喂,经过3-4天训练,习惯了人工逐尾投喂的方式,不论在白天或黑夜投喂鱼种,只要投喂者击桶呼唤,“江江”都能准确地获得食物。
人工饲养下,喜食新鲜、游动的鲢、鳙鱼种,一般不食刚死的小鱼,只有在饥饿时偶尔吞食死鱼。“江江”食鱼规格以1-3两为好,最大食料鱼为半斤。3月中、下旬因经常投喂半斤左右的鲢、鳙鱼,“江江”嘴角有刮破撕裂现象。
虽然这是一篇科研论文,但当我们读到“江江”因吞食大点的鱼而被刮破撕裂了嘴角这个细节时,眼前便浮现出活脱脱的一只活泼、调皮、贪吃的“小家伙”!
“江江”捕食动作以身体向左侧逆时针方向游向食物,迅速用嘴将鱼咬住,再将鱼头调整在上下颌中部,鱼头朝向嘴内,然后吞下。
“江江”在饲养池内正常游泳时,腹部朝下,姿态端正,靠尾鳍上下摆动身体前进。在池中多半沿池边活动,运动方向始终是逆时针、左侧转弯,无论摄食与游泳时皆如此,在急转弯时,身体急速向左侧腹面弯曲、同时转体。除上述正常游泳外,有时亦出现侧泳、仰泳、翻滚等游泳姿态。
几位专家还对“江江”的呼吸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在野生环境下很难看到的“慢镜头”:
正常游泳时,“江江”缓慢地使身体上升出水呼吸,动作平缓从容,先是额隆和鼻孔露出,接着吻前端划破水面,背部显露,背鳍出水,眼睛抵水平线;快速游泳时,呼吸急促有力,体背出水较高,甚至可见鳍肢露出水面,但尾鳍不出水。呼气和吸气的完整呼吸动作在1-2秒内完成。有时亦有头部未出水面就开始呼气。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贾长春师傅在给白鱀豚“江江”做生物学测量
(这是迄今可以看到的唯一一张“江江”生前照片)
特别鸣谢:
网友“ibaiji”和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为本博客提供“江江”珍贵照片
“江江”因为是被渔民的滚钩误捕的,吻部、尾部严重受伤。运回当天,淡水水产所的专家们就专门邀请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医师为它作了全身外伤检查,并根据伤情用云南白药外敷治疗。10天之后,又进行了第2次会诊,发现“江江”背部已患有一块脓疮,嘴、尾柄部位大面积溃烂、丛生水霉菌。兽医师进行了切开脓疮的手术治疗,可怜的“江江”疼得直颤抖。
到了3月6日观察,“江江”的脓疮明显好转,水霉病也大部分痊愈,行动随之活跃起来,摄食旺盛,呼吸时甚至可以见到鳍肢跃出水面。
白鱀豚的皮肤对水质条件非常敏感。“江江”开始被饲养在一个1700平方米、水深2米、泥底的大鱼池里,没有水处理设备,科研人员用经常注入自来水的办法增加水质的清鲜。但到了春季,池中水草丛生,水质无法达到饲养白鱀豚的要求。于是,“江江”在这个大鱼池里生活了107天之后,被移入一个面积只有600平方米、水深1-1.5米的小鱼池,科研人员用漂白粉对鱼池消毒,然后注入自来水,再经过暴晒,以保证水位和水质清鲜。当时的客观条件也只能如此。
不幸发生了。由于鱼池面积小,水浅并有斜坡,“江江”沿池边游动时翻起池泥,造成池水非常浑浊,它每天的排泄物也使水质污染;另外“江江”的嘴、尾经常擦碰池底,致使原来已经见好的外伤又开始加重。
“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记录了“江江”生命的最后时刻:
1982年3月29日“江江”移入二区6号小池饲养,该池水浅有坡度,白鱀豚游泳时,摩擦池底、翻起池泥。
4月12日中午水温16℃以上,“江江”食量显著降低,观察其溃烂处炎症发作,游泳无力,呼吸频率加快。4月15日15:30将“江江”起水治疗:用酒精棉花擦去溃烂表皮,涂珍珠粉加卡那霉素粉,然后再敷制霉菌素药膏,治疗后放回原池,4月16日下午1时许死亡。
“江江”在这个小养鱼池里只存活了18天,在淡水水产所共生活了129天。
可怜的“江江”死时全身长满了霉菌。“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认为:“不良的水质环境,及捕获时豚体严重外伤可能是白鱀豚江江死亡的原因之一。”该文还特别总结到:
饲养白鱀豚的泥底池塘不易过小,要求在1500平方米以上,水深2-3米为宜,利于豚体转身活动。白鱀豚多半沿池边活动,泥底池塘埂应以水泥块石筑成、陡边、不应有坡度,埂边光滑,豚体活动时,可防止泛起池底污物及擦伤皮肤。
王谋齐 朱成德 韩名竹“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原文首页
资料引自《江苏水产科学》1985年第3期
特别鸣谢朱成德老师为博主提供的文献复印件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陆佩洪等研究人员在“江江”死亡后取下它的一块中胸肌,进行肌肉中残留毒物的检测。因为长江下游的水质污染及鱼体和水生生物污染程度均较为严重,水质污染物可直接或经食物链在白鱀豚、江豚体内积累。同时检测的还有取自另一头白鱀豚和2头江豚的肌肉。在他们于1983年发表的检测研究报告“白鱀豚和江豚肌肉中某些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元素的初步分析”所列的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到,“江江”中胸肌含汞0.506(mg/kg)、锌28.35(mg/kg
)、铜1.33(mg/kg)、镉0.0204(mg/kg)、铅0.75(mg/kg)。但与另一头白鱀豚(编号8201)的结果相比,“江江”还算幸运:
长江中下游水质污染物中酚尤为突出……
白鱀豚、江豚肌肉样品的酚检出率为100%。其中,幼白鱀豚(“江江”,下同)的酚含量最低,仅有痕迹,可能与其龄幼有关,也可能与捕后的饲养环境有关。
白鱀豚、江豚肌肉样品的汞检出率为100%。两白鱀豚中胸肌相比,8201(大豚)的汞含量约为幼豚的3倍……
白鱀豚8201与幼白鱀豚的中胸肌,除铅含量外,其余被测物中,前者均较后者高,酚、氰、汞和锌尤为显著。
这篇研究报告最后提出:白鱀豚为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水位的降落,食饵的减少,都可能使种群趋向衰落。在南京至太阳洲间的170公里的长江中,白鱀豚数量已很稀少。白鱀豚种群的现状是否与长江下游水质和水生生物的污染状况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这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进行的长江水质和水生生物污染状况与白鱀豚、江豚保护课题的研究。
这是可爱的“江江”用短暂的生命为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
“江江”是在南京人工饲养的第2头、也是最后1头白鱀豚。“江江”和“苏苏”如果都能象“淇淇”一样命大,正好是一雄一雌,该是多好的一对儿!
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3年,白鱀豚天使接踵而至,遗憾地是多数都成为悲剧角色。也许连上苍也无法承受这生命之痛,之后三年竟再没有一位白鱀豚天使降临。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