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五)“淇淇”和“珍珍”:命中注定的爱情悲剧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2
中
“淇淇”这一生,充满戏剧性。有喜剧,更多的是悲剧。它的“婚姻”就是一场最令人唏嘘,最让人无法释怀的悲剧。
从1984年开始,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几千里浩瀚的长江中苦苦追寻白鱀豚,为“淇淇”找伴。此时的白鱀豚已经成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捉。因科研工作需要捕捉活豚,必须向国家主管部门农业部和濒危物种委员会申请。这年年底,水生所提出的为“淇淇”捕捉“配偶”的计划,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但由于长江水文条件复杂,长江白鱀豚数量已经很少,捕捉计划虽已获批,实际实施却异常困难。
首次声驱网捕围住9头白鱀豚
我国捕获饲养的前4头白鱀豚都属于意外,2头因为搁浅,而搁浅的豚类身体状况一般都比较差,极难养活。另外2头被渔民碰个正着,但其捕获方法都具有较大伤害性,特别是渔民普遍使用的滚钩,白鱀豚一旦去吃滚钩上的鱼,被滚钩挂住,一经挣扎,便被滚钩缠满全身,造成无法出水呼吸窒息而亡,因此滚钩被列入非法渔具。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新的目标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制定出安全可靠的方法主动去捕捉白鱀豚。白鱀豚研究组首任组长、著名专家陈佩薰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回忆说:
怎么才能给年轻活泼的淇淇找个对象,让那些古老美丽的传说在淇淇身上得以延续,成了我和同事们最操心的任务。1983年我作出一个决定,提出谁能在3年内捕到一头雌性白鱀豚,他就是我们的有功之臣!军令状既出,华元渝揭了头榜,他选择赵庆中和张国成两位助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人工捕豚的前期准备工作。从1984年秋天开始,他们3个人几乎没有离开过长江,没有离开过小渔船,风里来雨里去,和渔民吃住在一起。夏天全身被蚊子叮满了红包,冬天双手长满着冻疮,看着实在叫人心酸。
就在沉寂的3年中,华元渝带领赵庆中、张国成在多年生态考察的基础上,艰难地攻克驱赶、围捕、起网三大技术难关,摸索出一套捕捉白鱀豚的科学方法——“声驱网捕法”。
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召集会议讨论捕豚方案
资料来源:张晓良科学网博客《30年前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的回忆》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66203.html
所谓“声驱网捕法”,就是根据白鱀豚发达的声纳系统和特殊的回声定位能力,对声频干扰能有效接收并作出反应的特点,在长江中用多条机动木船发出的噪声形成水下声音屏障。由于“声屏”离豚群的距离可近可远,将产生弱或强的声场效应,迫使白鱀豚或避离或逃窜,进入事先布置好的网捕区,然后组织下网捕捉。“声屏”不仅能有效地代替大网驱赶豚群进入网捕区,又能防止网围时豚群逃跑。
光有“声驱网捕法”还不够,还必须解决围捕、起网等相关一系列问题,摸索一整套相关方法。
白鱀豚皮肤细腻柔滑,进行强迫捕捉时,一般会引起它们的挣扎和网中乱撞,极易被渔网造成皮肤以至吻、鳍肢或尾鳍受伤或折断。捕豚用的网线如果过细,也会像一把“刀”一样对白鱀豚的皮肤产生严重伤害。因此,仅仅一个渔网环节,捕豚小组都需要反复摸索实验,根据水流速度研究设计渔网的网线粗细、网眼大小,根据捕豚特点反复研究制作出2000米大网,根据捕豚需要反复研究确定5米和8米装网深度,逐步完善到位。
长江水浑流急,要在机动木船上用人力把几千米的围网收拢是难以办到的。华元渝带领捕豚小组通过长年观察摸索,利用长江大回水区的下横流水的水流从堰北水区压向岸边的水文特征,将这种水域选为网捕地点,“借流克流”,可以使捕豚围网向岸边自然收拢,对捕豚极为有利。他们经过周密调查,最后选择在城陵矶水域,这里上面三江来水,下面江面比较开阔,有水深在15米以内的大回水区,底部平坦,是最理想的下网地点。
在长江上捕豚,不仅来往船只多,而且主航道水深流急无法作业,同时又不能因捕豚而断航。怎么办?华元渝他们经过长期观察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白鱀豚喜欢集群活动,枯水季节,又喜欢成群活动在洲、滩附近,此时的分布密度较大,而且群体活动有一定的范围,节律性强,经常沿洲滩附近的缓水区以2.7-4.㎞/h的游速上行,抵达大回水区后,在内作长时间停留。而每年3-4月份,气温水温逐渐升高,水位逐渐上升,鱼类逐渐从停食越冬的深槽出来,到边滩浅水区摄食准备产卵。此时白鱀豚常到浅水区捕食,因此3-4月份是最佳的捕豚季节。
捕豚队主要依靠租用的机动渔船和当地的渔民,而长江水深江阔,白鱀豚游动迅速,捕豚和捕鱼有不一样的要求,如何才能组织起一支高效率的捕豚团队?华元渝三人常年与渔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反复训练他们捕豚放网的技术,最后达到了只用3分钟放完2000米的大网,并且能一直放到岸边。在捕豚的组织上,捕豚小组不断摸索出一套完整周密的实施方案,他们将捕豚船只分为放网船和驱赶船两部分,放网船又由主放网船和补放网船组成,每艘主放网船由一条稍大的机动渔船或由2条机船正、反相绑组成,补放网船为单船,每两艘主放网船为一对。具体实施时,两对主放网船分别停泊在网捕区的上下方等候,驱赶船在离放网船下游约5公里的缓水区等候,三、四十米一条船,一经发现白鱀豚,立即以弧形队形跟踪,但和白鱀豚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一旦惊动白鱀豚,它们会即刻散群,并向深水区潜走,前进无规律,甚至游向下游,以至无法下网捕捉。当豚群即将进入网捕区时,驱赶船速度逐渐加快,队形也变成斜长条状,此时渔民开始有节奏地敲击船帮,将豚群驱赶压向岸边浅水区。豚群一进入网捕区,两对放网船同时向下游和上游方向放网,形成弧形包围,大网衔接处还要由驱赶船发出机器噪声阻止白鱀豚逃窜。将豚群围住后,补放网船在下横流水区上方补放隔网,使大网始终处在下横流水的作用范围之内。当大网压向岸边后,顺势收网捕豚。
华元渝(左侧用手在地上比划者)给渔民队伍讲解捕豚步骤
1984年11月17日,捕豚小组首次采用“声驱网捕法”在洞庭湖试捕江豚,竟一网捕获25头江豚,初战告捷。
1985年1月,捕豚小组在长江螺山—新滩口江段用多条机动木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声围江豚群实验,“声屏”每次都能将江豚群从深水区驱赶到回水区或浅水区,只要声音不消失,江豚就不会逃跑。“声驱网捕”江豚群实验成功,表明这种方法也应该适用于活捕白鱀豚。
一切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捕豚小组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1986年3月16日,肩负捕豚重任的华元渝带领经过多次训练的16条机动渔船,分成驱赶队和放网队,携带2000米专用的大网眼捕豚网,来到事先选择好的湖北监利县观音洲江段,拉开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围捕白鱀豚行动的序幕。赵庆中带领驱赶队,张国成带领放网队,华元渝担任总指挥。他们象临战之前的战士,各就各位。
华元渝“声驱网捕白鱀豚”原文
资料来源:《水生生物学报》1987年第3期
华元渝在1987年发表的“声驱网捕白鱀豚”一文中记载了这次围捕的过程:
1986年3月16日,我们配备16艘4.5匹马力机动木船,携带由32股胶丝线织成的、网目16厘米、网长2000米的捕豚网一部,组成驱赶船队(6-8艘)和放网船队(8-10艘)来到湖北省监利县观音洲水域,选择了观音洲对面和大湾对面两个水域为捕豚地点。
根据他们事先周密的调查,发现每天上午约8时多,有9头白鱀豚从附近江段来到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又是神秘的城陵矶!),慢慢向上游观音洲方向游动,活动很有规律。
3月23日上午8点半,豚群按常规活动路线进入大回水区,驱赶船立即跟随。9点,豚群进入预定放网水域,放网船仅用5分钟就放好1700米长的大网,把9头白鱀豚全部围住,由于围网面积过大,大网难以控制,只好将它们全部放归江中。
华元渝后来回忆说,当时他有一个失误,捕之前他问渔民,如果把豚围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捕起来?渔民们说: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只要围住没有起不来的。那天刚围到9头豚时,人们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可围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滩上打不了锚,40多人怎么也拉不动,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里了,水没到了胸,人一个个的都浮了起来,可谁也不松手中的绳子。华元渝的嗓子都喊哑了,拼命叫大家把网放掉,最后实在是没有力气,眼睁睁地看着已捕出水面的9头活蹦乱跳的白鱀豚全都跑了,渔民们也一个个哭成泪人。晚上华元渝问渔民们,如果我们捕到白鱀豚时,有一个渔民掉进网里,你们说是要豚还是要人?渔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要豚不要人,谁掉下去谁倒霉。华元渝说,你们错了,有人在,豚跑了,我们还可以再捕;有豚没人了,我们还怎么捕呀。
这是一次虽然遗憾但非常成功的试捕。有意思的是,受到这次惊吓的9头白鱀豚显然没有接受教训,它们每天的活动路线依然未变。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