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0
中 篇
“淇 淇”传 奇
四、“淇淇”的奇迹和薄命的同伴
第三位白鱀豚天使——“容容”
“苏苏”过早夭折仅仅一个月,湖南省华容县砖桥公社长宁大队渔民社芝兰在长江岸边用“迷魂阵”捕鱼时,看到江中行驶的一艘大型客轮掀起的大浪把一头白鱀豚冲上江滩搁浅。这位渔民立即把它抓住,因为他一个人捕不起来,便抓住白鱀豚的尾巴硬拖上岸,然后招呼人把它放进江边的一个养鱼池里。
中科院水生所接到这个消息,马上安排白鱀豚研究组在家的刘沛霖、朱诲民等人员,乘坐一辆面包车直奔华容。司机余秉芳师傅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一个细节:水生所的车赶到华容不久,南京师范学院的车也后脚赶到了,他们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专程派人从南京赶到华容。作为国内白鱀豚研究的两个协作单位,他们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谁有活体白鱀豚,谁就抢占了研究先机,而活体白鱀豚恰如凤毛麟角,好不容易碰上一个机会,水生所自然先到先得,当仁不让。
4月22日,这头白鱀豚被接到中科院水生所,成为“淇淇”的第一位邻居。因为它来自湖南省华容县,科研人员给它取名“容容”。
《长江日报》1981年4月24日报道
“容容”体长1.51米,体重59.3公斤。刘仁俊研究员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回忆:
它来水生所的第三天,我们在饲养池里发现一大块从“容容”胸部脱下来的皮。原来,当渔民抓住白鱀豚的尾巴往岸上拖的时候,它胸部的皮肤在沙滩上磨坏了。我们因为有了“淇淇”治疗外伤的经验,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容容”的外伤就好了。但“容容”一直很瘦,经我们诊断,它的消化系统有问题,我们就一直为它治疗。
“容容”与“淇淇”年龄相仿,个头也差不多,虽然也是雄性,不能与“淇淇”配对,却让“淇淇”在人工饲养后第一次有了一个同类伴侣。
“容容”与“淇淇”一块儿迎来了第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长江夏季的水温一般保持在28-30℃之间。而小哥俩儿居住的那个露天饲养池的水温经常达到35℃左右,水中的细菌、蓝绿藻也大量繁殖,容易造成水质变坏。“淇淇”和“容容”一度食欲不振,体重都从原来的60多公斤下降到40多公斤。“淇淇”又患上严重的皮肤病,但在科研人员精心喂养和护理下,“淇淇”的病很快治好了。这个苦夏,小哥俩儿过得很快乐。它们都是在湖南境内被捕获的,《湖南日报》特别派出一个记者组专程到武汉采访二位“小老乡”,向家乡的读者报道了见到活泼可爱的“淇淇”和“容容”的情景:
当我们走近池边,“淇淇”闻声迅速游近,不停地摆动着尾鳍,轻轻地划动着鳍肢,轻快地舒展着身体,时而侧泳,时而仰泳,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滑入水底,动作活泼,姿态优美。当它将喷气孔伸出水面时,还能清楚地听到它的呼吸声……“容容”乔迁新居还不到一个月,有点怕人,见到我们来了就往离我们较远的地方游去。它因捕捉时受了点伤,活泼程度也不及“淇淇”。
《湖南日报》1981年5月29日报道
但好景不长。夏天好容易熬过去,寒冬很快来临。1982年2月2日,武汉气温骤降20度,异常寒冷。因水生所当时的饲养池还是露天的,身体瘦弱的“容容”在寒风刺骨的夜晚无处御寒。第二天凌晨,饲养人员发现“容容”已经不幸被活活冻死在室外冰冷的水泥池子里。水生所专家刘仁俊、赵庆中在199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白鱀豚某些内科疾病的防治”中回忆起不幸的“容容”:
由于豚类是恒温动物,它主要靠改变皮下脂肪的厚度调节体温。冬天背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4厘米以上,夏天一般只有1-2厘米。我们饲养的白鱀豚“容容”,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康复,因此皮下脂肪积累不起来,所以寒潮袭来,无法抵抗,死后解剖,皮下脂肪仅有1厘米厚。
“容容”和“淇淇”相伴了288天。
《湖南日报》1981年5月29日报道配图
原图说明:今年四月在华容捕获的“容容”。
何楚华
摄
博主注:与红颜薄命的“苏苏”一样,博主一直收集不到一张体弱
多病的“容容”公开发表的影像。最后也是换了思路,终
于在《湖南日报》1981年5月29日专题报道的版面上发
现了上面这张照片,虽然扫描的图片质量难尽人意,但也
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容容”的唯一影像。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李钟杰对“容容”以及其它5头在长江中游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的肾上腺进行了解剖研究。因为海豚类肾上腺在机体的水生活适应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肾上腺增大,一般意味着环境压力增大,机体可表现出行为阻滞、生殖力下降、抵抗疾病和其它胁迫因素的能力降低。我们在李钟杰1988年发表的“白鱀豚肾上腺的研究”报告中看到了有关“容容”(编号ET-1)肾上腺异常形态的结论:
白鱀豚肾上腺重与体重的平均比值为0.25克/公斤……
ET-1号豚(“容容”)在人工饲养9个月后死亡,该豚身体消瘦,甲状腺经病理切片,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明显增大,肾上腺重与体重的比值为0.48克/公斤,比其它个体大一倍。
这篇研究报告针对“容容”肾上腺异常形态的问题进一步提出:
如何使海豚在限制的场地内长期安然生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畜牧学家的研究表明,处于圈养的牲畜肾上腺对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应激作用,如当肾上腺分泌失调时,皮质酮的分泌增多,可引起胃溃疡等病症,降低了生存能力。ET-1号豚在饲养的后期也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肾上腺的形态出现异常。因此,应该考虑把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速度和分泌规律作为制定合适的白鱀豚饲养规范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保证饲养场所的环境压力保持在白鱀豚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能力承受得了的范围内。
“容容”不幸夭折之后,还作了一件鲜为人知的科研项目,就是为“淇淇”做年龄鉴定。这件事情似乎已经不再被人提起,我们只在陈佩薰等4位专家1986发表的“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中看到这样一小段记录:
根据生活在长江的白鱀豚年龄、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以及“容容”死亡后的年龄鉴定,可以断定“淇淇”1980年初来水生所时的年龄为1龄。
而此前,对“淇淇”的年龄只是通过它的体长、体重推算出来的,对外的表述都是“约2岁”或“2-3岁”。现在,科研人员通过对“容容”死后的年龄鉴定,验证了以前对白鱀豚年龄与体长、体重关系的研究结果,从而才确定了“淇淇”被捕获时的年龄为1岁。但不知因何原因,该研究报告中对“淇淇”年龄的这个“断定”并没有对外公开正式使用。正如前文所述,水生所对外的提法仍然是“约2岁”。尽管如此,“容容”为自己的小哥们儿“淇淇”所尽的这份力应该成为白鱀豚90年科学史中的一段佳话。
还有,“容容”的年龄有多大呢?同样不知何原因,水生所科研人员一直没有在公开的文献和资料中明确报道过“容容”的年龄。不过,在陈佩薰等专家合著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发表的“白鱀豚齿质生长层与年龄”统计数据记录中,在其中编号13的白鱀豚样本说明栏内,有一句
“人工饲养9个月,82年1月27日死亡,因病体重减轻”的说明。显然,这个13号白鱀豚就是“容容”!表内记录的它的年龄为3岁。而该表内的数据还告诉我们,“容容”被冻死时,体长为1.57米,比刚捕获时长了0.6米;体重却仅为40.75公斤,比9个月前瘦掉了18公斤多。
不幸的“容容”用它短暂的生命为我国的白鱀豚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