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9、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2017-07-28 20:40:54)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99 

  

 “淇 淇”传 奇

四、“淇淇”的奇迹和薄命的同伴

 

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湖北日报》早在1980年2月24日就在“新春获珍宝 喜事震中外”的报道中迫不及待地透露,中科院水生所“期望着早日为它(‘淇淇’)再捕捉一头配偶或伙伴。”

 

99、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湖北日报》1980年2月24日头版头条

 

 就好象一切都早已安排好了。

 1981年3月3日下午5时许,江苏省太仓县时思公社东升三队社员高传生、陆凤歧二人在长江与鹿鸣泾河的交汇处捕捞鱼虾时,发现江滩上一条象人一样大的“怪鱼”正在挣扎着发出“吱吱”哀叫。“怪鱼”太大太重,他们两人搬不动,便赶紧跑回村叫来高永明、王永法,四个人用大筐把这条“怪鱼”抬回村里的打谷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男女老少都纷纷前来看稀罕。一个青年人提议说:“趁它还活着,赶快杀掉尝尝鲜!”另一位老人马上马上反驳说:“怪鱼肉不好吃,我出8块钱买了,回去煮煮喂猪!”村里见多识广的会计对着“怪鱼”观察了半天说:“这可能是珍贵动物,不能杀!”村民们听说是珍贵动物,经过商议后,就把躺在地上3个小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怪鱼”抬到村边的一个小水潭里放养。第2天,县水产公司的技术员闻讯带着一份南京师范学院印发的“保护白鱀豚”的宣传材料赶到村里,马上确认,这条“怪鱼”正是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白鱀豚!这个消息很快报到县政府,县里立即挂加急电话报告省政府。省政府迅速责成南京师范学院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救护这头白鱀豚,专家小组连夜赶往太仓。

据后来现场调查分析,这头白鱀豚是在涨潮时,进入社员们捕鱼的插网内吃鱼,退潮时被搁浅的。

新华社几乎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重要新闻:

 新华社南京3月5日电 3日下午,江苏省太仓县渔民在长江喜获一只号称“江中熊猫”的白鱀豚。

 据悉,江苏省人民政府今天已派南京师范学院周开亚副教授等人前往太仓接这只白鱀豚来宁,并将它安居在南京师范学院,供科学家们研究。

 3月6日,周开亚等专家用借来的一辆工具车,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运输,把这头白鱀豚平安运回南京师范学院,小心翼翼地放入鲸类研究室刚建成的饲养池。专家学者们围在池边,兴奋地观赏着在池中游游去的白鱀豚,就像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喜悦。大家马上给这头白鱀豚取了一个名字——“苏苏”。这个名字不仅代表这头白鱀豚出自江苏,同时还有“起死回生”、“欣欣向荣”的含义。

更重要的,“苏苏”是一头体长1.82米、体重55公斤、胸围91厘米的雌性白鱀豚!

周开亚教授在10年后出版的《白鱀豚及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一书中有一段对白鱀姑娘“苏苏”的生动回忆:

 初进饲养池时,它不习惯新的环境,对投入池内的大、小活鱼,没有兴趣吞食。工作人员不气馁,坚持每天将隔天投的、已死的鱼捞出来,再投进新鲜的鱼,引诱它食用。几天后,它渐渐适应了,但每天只能吃1斤多小鱼,不到它正常食量的十分之一。这头雌性豚,似乎有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娴静的神态。它在池中娇柔轻盈地游来游去,非常惹人喜爱。

《人民日报》3月10日在向全国读者报道“我国又捕获一头白鱀豚”消息时,特别加了一个醒目的副标题“这一头是雌性,可与去年捕获的配对,为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条件”:

 科研人员认为,白鱀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之一,数量少,科研价值极高,是稀世之宝。去年捕获的一头是雄豚,这次捕获的一头是雌豚,两者可以配对,这为我国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99、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人民日报》1981年3月10日报道

 

 喜讯传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为“淇淇”有了“天造地设”的伴侣倍加喜悦,他们立即给南京师范学院的同行们发去热烈祝贺的电报,并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紧急报告,希望把“苏苏”移养水生所,与“淇淇”配对。但中国科学院管不了江苏省的事。方毅院长迅速直接向国务院汇报,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作了批示,请江苏省委领导尽快落实。

 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3月18日在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和大家一样,都盼望能早日获得第二头活体白鱀豚,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南京师范学院获得了一头健康的白鱀豚,我们非常高兴,它为我国进一步研究淡水豚类增添了宝贵的研究对象。武汉的‘淇淇’是雄性,南京的‘苏苏’是雌性,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99、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湖北日报》1981年3月18日报道

 

 湖北日报在同篇报道中还透露,为了饲养好“苏苏”,南京师院生物系的讲师刘月珍专程来武汉取经,而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也即将启程去南京看望“苏苏”。

 一切都在朝着人们希望的美满结果进展!

 乐极生悲。

湖北日报这边传出喜讯刚过了3天,新华社那边就传来不幸的消息:

 新华社南京3月21日电 我国前不久捕获的一只雌性白鱀豚“苏苏”在南京师范学院饲养池中安家两周后,于昨晨死亡。

 

99、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

原图说明:这是南京师范学院的饲养人员将“苏苏”抱出水面

新华社记者 丁峻

 博主注:“苏苏”红颜薄命,且一直收集不到一张公开发表的它的影像!博主绞尽脑汁换了思路,最后终于在《湖北日报》1981年3月18日报道的版面上发现了上面这张照片,如获至宝!虽然扫描的图片质量难尽人意,但却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苏苏”的唯一影像。

 

周开亚教授在其《白鱀豚及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一书中记录了“苏苏”患病和抢救的经过:

 然而,不幸降临到鲸类研究室。

“苏苏”的体力越来越差,游动时也变得有气无力。鲸类研究室的人急了,估计它病得不轻,迅即请来兽医专家,配合南师的研究人员给“苏苏”治病。人们给它注射抗生素,强制喂食。开动循环过滤装置,保持池水的清洁,日日夜夜轮流看护,但都不能奏效。

3月20日,“苏苏”躺在水池里,不动弹了。兽医们检查它的身体,发现呼吸已经停止。专家们将“苏苏”抬上来进行解剖,发现它的胃底部有严重的溃疡,胃粘膜下有囊肿,囊肿里还有沙粒状的钙化灶,它的肺部也有很多病灶,而且已经淤血水肿。这证明它是病重不治而死的。

 关于“苏苏”在饲养池中仅仅生存17天的原因,有的专家认为,因自然搁浅的白鱀豚,通常是有病的个体。“苏苏”搁浅后,又在地上和不清洁的池塘里过了3昼夜,这就使它的身体更加消瘦和衰弱,旧病加上对人工饲养环境的不适应,又加重了病情,尽管想尽办法为它治疗,也回乏术。也有的专家分析认为,“苏苏”生活的是一个仅有7米长、4米宽、3米深的饲养池,在这么小的饲养池要不停地游动,连转弯、转身都困难,可能对它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负责饲养和抢救工作的周开亚教授在20多年后仍无限伤感地念念不忘可爱的“苏苏”:

 搁浅的豚类动物通常都是患病的,但当时我们并不了解这一点……我天天守着它,希望它能适应饲养池里的生活……我眼睁睁地看着它直直沉下去,再也浮不上来了。我很难受,直到现在都难受。

 尽管人们百般呵护,但可怜的“苏苏”在陌生的饲养池里仅仅生活了17天。它是我国捕获的总共7头白鱀豚中存活时间最短的。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