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98
中 篇
“淇淇”传奇
四、“淇淇”的奇迹和薄命的同伴
云南白药和特制背心救了“淇淇”的命(下)
一天到晚坐在池边发愁的刘仁俊突然想出一个办法,能不能为“淇淇”做一件背心象人一样包扎伤口!但这个“奇思妙想”开始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刘仁俊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回忆了这个让“淇淇”起死回生的关键转折点的详细过程:
我整天坐在池边发呆,苦苦思索着治疗办法 ……我想,我们人受了伤,经消毒处理,敷上药,再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包好,这样就达到了维持药效,防止感染的目的。那么,“淇淇”能否用这种办法呢?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淇淇”的大伤口在颈背部,而白鱀豚在这里正好有1对左右平展的鳍肢,如果我们设法做一件背心包住药,不就可以达到维持药效,防止感染的目的了吗?于是我就向组长陈佩薰教授提出了我的想法。但另一个同志提出疑问,他说,如果背心把白鱀豚的鼻子盖住了,白鱀豚不能呼吸怎么办?我说:“这不可能,因为白鱀豚从来就是只进不退的,一往直前地游动,所以,背心只会向后缩,不会向前盖住鼻孔的。”但他们总存有顾虑。就这样,又拖了1个月,眼睁睁地看着“淇淇”活受罪,我心里非常难受。因此,我向陈佩薰组长建议,把我提出的方案向党委汇报。这意见得到了组长的支持。于是我们向党委提出了我提出的治疗方案,听汇报的还有鱼病专家倪达书教授和伍惠生副教授。经过讨论,党委同意了这个治疗方案,并且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为“淇淇”治疗创伤的珍贵影像
(左起刘仁俊、陈佩薰、林克杰)
资料来源:张晓良科学网博客《怀念白鱀豚“淇淇”》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66223.html
图片引自中科院水生所相关资料库
1980年4月10日,专家们根据新方案为“淇淇”的溃烂伤口敷上云南白药、生肌散、维氏油膏和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有效药物,然后把特制的背心穿在“淇淇”身上,使伤面药物在水中能较长时间的维持药效,防止感染。
关于给“淇淇”特制的这个背心,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作的专题报道“白鳍豚淇淇”中还说了点生动细节:“白鳍豚是动物,它是不穿衣服的,给它穿上背心,肯定不习惯。因为伤势较严重,它一摆一摆地觉得不舒服,护理人员就及时地给它身上浇浇水,给它拍拍背,就像关爱小孩一样。淇淇感到一种安慰、一种信任,就安静下来了”。
穿着特制“背心”的“淇淇”
引自:刘仁俊
林克杰 白鱀豚的外伤治疗
《海洋与湖沼》1982年6期
4月12日上午让“淇淇”下水,所扎绷带果然没有影响它的正常活动。
4月16日,“淇淇”被捕起进行第二疗程,当专家们取下“淇淇”的背心时,惊喜地看到了奇迹:溃烂面坏死组织已全部脱落,钩伤及大面积损伤严重区的创面全部长出新生组织。
5月5日,“淇淇”身上较浅的钩伤全部愈合,其他小伤口也大部分愈合。
5月30日,“淇淇”另一个较深的钩伤全部愈合。
7月10日,“淇淇”喷水孔后大面积损伤严重区也全部愈合。至此,“淇淇”的创伤彻底治愈!
专家们在“淇淇”身上还发现了白鱀豚创伤愈合的方式,即它首先在伤口四周长出完好的新生上皮组织,然后由四周向中央伸展,最后愈合,遗留下犹如拆线后的痕迹,最后痕迹消退。但与正常皮肤不同的是新生上皮颜色更浅,而且略有凹进。在“淇淇”颈背部光滑细腻的皮肤上,就留下了这样一大块疤痕。这块疤痕反倒成了“淇淇”的一个印记和特征。
云南白药和特制“背心”挽救了“淇淇”的命,在它颈背部
留下了一大块疤痕,但这块疤痕反倒成了“淇淇”的一个印记和特征。
引自陈佩薰等《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7
《长江日报》1980年11月11日抢先刊登报道:“水生所研究白鱀豚获初步成果”:
白鱀豚“淇淇”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家落户近十个月以来,科研小组的科研人员,精心治愈了它的外伤……
十个月来,科研人员与养殖工人一起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守侯在“淇淇”身旁,经过不断研究和艰苦的探索,终于对“淇淇”的活动规律、饵料种类、食量多少、营养元素的补充、水质的控制和疾病的防治等,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制订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淇淇”病愈至今,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体重已达一百零四斤半,体重增加三十六斤半。
领导这次救治“淇淇”的陈佩薰教授2006年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淇淇’的确是奄奄一息,协作单位来的人看到这种情况说,‘淇淇’是很难救活了,不如趁活着赶快做实验,但我们没有放弃治疗……回想起来,那时候就知道白鱀豚是哺乳动物,所以是把‘淇淇’当人来治的。”她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回忆说:“淇淇在人工饲养的环境里生活的第一年,是最难熬最痛苦的一年,也是我们最揪心最紧张的一年。”
刘仁俊、林克杰两位专家在“白鱀豚的外伤治疗”一文中总结到:
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用绷带包扎伤口是治疗白鱀豚创伤的重要措施。治疗实践证明,绷带包扎并不影响包扎区皮肤的正常代谢机能,经过50多天的包扎,皮肤并未发生坏死等异常情况。
把动物放到实验室治疗,其主要目的亦是为了维持药效,防止感染,但此时动物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又不能吞食,胸腹部长时间受压,而用绷带包扎既达到了维持药效、防止感染的目的,又避免了干治的缺点,因此经常捕起干治并不必要。
刘仁俊还在1993年用外文发表的“白鱀豚饲养群体和管理关系综论”中总结到,在自然条件下,白鱀豚的外伤除特别严重的外一般不是主要问题,因为长江是流水环境,细菌少,白鱀豚的自愈能力强。而在人工饲养下,由于在捕捉过程中白鱀豚一般都会受伤,因此外伤治疗是人工饲养白鱀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刘仁俊为“淇淇”特制背心的这个“奇思妙想”,后来被总结收入迄今中国最权威的白鱀豚研究专著《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中,背心也有了一个科学用语——特制绷带。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饲养淡水豚上的一个创造,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晰的了解,有必要将该专著中介绍的这种特制绷带的做法摘录在此:
特制绷带的做法是:用消毒白细布1块,大小比盖在伤口上的纱布稍大,前后端及中间各附1cm宽缚带1条,前端1条缚于(白鱀豚)喷水孔稍后,中间1条缚于鳍肢前,后端1条缚于鳍肢后。缚带全部用针线缝合,这样比较平服牢靠。缚于鳍肢后的1条主要作用是防止绷带前缩而盖住喷水孔。由于白鱀豚始终向前游动,偶尔停留原地,因而后来取消了后端1条缚带。
刘仁俊与同事们创造的“特制绷带”
引自陈佩薰等《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7
“淇淇”降临人间和它的大福、大命、大造化,给刚刚迈入改革开放第一个关键十年的中国带来了吉祥,也给中国的科学家们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和信心。
1981年7月,陈佩薰教授应邀到英国参加国际捕鲸委员会第31届年会,首次在国际上作了“中国白鱀豚的研究”报告,并播放了一段“淇淇”饲养和治伤的短片,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神秘的白鱀豚的活体形象,他们看了一遍觉得没看够,要求又重新播放了两次。“淇淇”和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给这些世界一流的鲸类专家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同行说:“我们养海豚都是在十几头中挑选最健康的豚,有时还养不好,而你们从来没有养豚经验,又仅获得的是一头严重受伤的豚,能够治好伤还能养好它,真是创造了奇迹。”他们还特别询问中国同行给“淇淇”治病用得什么药?陈佩薰教授回答说:除一般消毒西药外,主要是中国特产治伤的中药——云南白药。
让陈佩薰教授想不到的是,20多年后,一位号称“中医掘墓人”的网民竟在博客中
公开宣称“云南白药止血肯定不如活性炭”,引发众多网民的回击。网友“崇尚科学捍卫中医”就以云南白药治好“淇淇”重伤这件事为例驳斥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谬论,博文的标题非常醒目:“淇淇”给了中医掘墓人一击沉重的闷棒”。这篇博文也是“淇淇”现代传奇中的一朵花絮,摘录在此:
“淇淇”是谁?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头人工喂养的白鱀豚,它为什么要打中医掘墓人?因为他胡说八道,恶毒攻击曾经救过它性命的良药——云南白药,话还得从最近中医掘墓人的原创搏文《云南白药止血肯定不如活性炭》说起。
中医掘墓人真是无知之极。把云南白药这种通过无数人的实践证明其具有独特疗效的良药,说得一钱不值,真是不可思议。大多数中国人都把它作为家庭必备的救急药品,其独特的疗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但中医掘墓人们自认为只有他们才聪明,看得出云南白药是假药,认为别人都是弱智,他们太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了,人们是否就会相信他们的鬼话呢?
现在我们来听听动物生态学家陈佩薰为白鱀豚“淇淇”疗伤的故事吧。
……
到水生所10天后,“淇淇”背部的伤开始恶化。陈佩薰急坏了,费尽周折找来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学生,带了进口的青霉素过来消炎,“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治”。最后他们尝试给淇淇的伤口涂抹云南白药,缝了个背心包扎伤口,半年后,伤口竟然奇迹般愈合了。
众所周知,裘法祖绝非一般的西医,他是西医正宗,著名的外科专家,而且他的学生带来的是进口的青霉素,照理说这是治疗伤口感染的最佳解决方案。可是,“淇淇”的伤口不认西医,也不认青霉素,最后还是陈佩薰他们自己用云南白药才把它治好了,看来“淇淇”这畜生也只认中医药,从这一点看,它比那些成天嚷着要给中医掘墓的人强多了,“淇淇”用自身的康复给了那些废医人士一击沉重的闷棒。
就是1981年伦敦的这次IWC年会,让中国“水中国宝”中的国宝“淇淇”登上了国际舞台,“QIQI”从此扬名世界。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