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8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特别提到白鱀豚新生幼儿上颌背面有左右不对称的5对白色短须。而1龄以上的白鱀豚个体短须便脱落,只留下5对白色斑点,在成年个体上这些白色斑点也变得不太明显。但其他一些鲸类,特别是一些淡水豚类短须可持续终生。

请注意头部照片中的“Bri”所指即白鱀豚胎儿上颌的小须
引自陈宜瑜、陈炜“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水生生物学报》1975年第3期
毛发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所有哺乳动物身上都有毛发,即便是很多一眼看上去“无毛”的哺乳动物,包括陆生的大象、河马、犀牛,也包括生活在水中的鲸、海豚等,都部分覆盖着很细的短毛发。毛发拥有保温、第二性征、吸引配偶、保护皮肤、反射和吸收阳光等许多功能。但科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毛发是何时演变而成的。一种观点认为,毛发开始出现是为了保持原始恒温哺乳动物的体温。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毛发的微小突触能预测表皮和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并具有触觉功能,躲避天敌可能是动物毛发起源及演化的动力。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物种,成年白鱀豚身上已经没有毛皮和毛发,而在新生幼豚身上这5对左右不对称的白色短须则显示了它们祖先的原始特征。
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中,又记述了对1头白鱀豚胎儿和1头白鱀豚初生儿的测量记录:胎儿体长34.5厘米,体重0.85公斤;初生儿体长90.3厘米,体重6.75公斤。该书还特别提出:

(1979年5月29日在武汉江段获得,雌性,体长95厘米,重9.5公斤)
引自《人民画报》1980年第7期
刚出生的白鱀豚幼豚一般体长80厘米左右,靠吃母豚的乳汁为生。与陆生哺乳动物幼仔吃奶不同,白鱀豚幼仔在水中吃奶的本领可以说是高超无比的。因为白鱀豚妈妈的一对乳头隐藏在皮囊中,乳头很小,又是在后腹部,喂奶时必须在水里保持游泳姿势,幼豚吃奶时必须潜水到母亲腹部找到奶头。而母豚则通过肌肉强有力的收缩,将乳汁喷入幼豚口中,加快水中的哺乳过程。幼豚不仅要迅速地吃奶,还要保持自己的游泳姿势,而且很快就得出水呼吸一次。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吃饱肚子。
白鱀豚妈妈的乳汁是绿色的,浓浓的。
但鲸类专家告诉我们,鲸豚幼仔来到这个水生世界的第一件事不是吃母亲的奶,而是在母亲或者“阿姨”的帮助下浮出水面吸入第一口空气。因此与人类胎儿头先出正好相反,鲸豚幼仔在水中出生时是先出尾,最后出头,这是因为如果它们也像人的胎儿一样先出头,未等尾出来早就憋死了。
所有动物都会在出生后尽量休息和睡眠,为健康生长和发育提供条件,这是人们的一般常识。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2005年研究虎鲸和宽吻海豚后发现,它们的“新生儿”在生下来的一个月里连眼睛都不合,一直保持兴奋,每3秒到30秒就浮出海面,呼吸空气,还要不时寻找游在前面的母亲。而鲸豚妈妈在这期间为了看护宝宝也一整月不睡觉。小虎鲸和宽吻海豚出生几个月后,才和母亲逐渐增加睡眠时间,达到正常水平。对小虎鲸和宽吻海豚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进行的测量显示,睡眠不足没有给它们带来压力。科学家认为,这两种动物出生后不睡觉也有些好处,比如,能够躲避天敌的袭击,在鲸脂形成之前保持体温。
同为鲸豚的白鱀豚“新生儿”出生后是否也不睡觉呢?遗憾的是,由于长江水很浑浊,野外观察非常困难,白鱀豚人工繁殖研究又未能深入开展等原因,中国的科研人员最终未能直接观察到白鱀豚幼仔出生的情景。直到2005年7月5日,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原来专为“淇淇”设计的肾形饲养池中诞生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长江江豚,人们才得以亲眼目睹淡水豚生儿育女的全过程。《汉网》记者王作晖在现场作了生动有趣的直击报道:
5日晚10时后,幼豚的尾巴从母体中露出来,馆里20多人全集中在水池边。
幼豚一出生就会游水,一动,脐带就挣断了。
幼豚一头撞向池壁,大家吓了一跳。“不要慌。”赵庆中说。他解释,江豚在水中眼睛看不见,要靠声波辨别方向,幼豚还没有学会。
幼豚在水中挣扎,不时把头翘出水面呼吸,声音就像人咳嗽。而成熟的江豚呼吸声清脆而有规律,像汽笛。幼豚一分钟要出水三四次,大家看着很高兴。
幼豚出生后过了半个小时,突然浮在水中游不动了。幼豚怎么了?现场气氛很紧张。专家迅速把它抱出水面,幼豚第一次在人的搂抱中呼吸空气。大家小心翼翼地把幼豚放在池边海绵上,给它喂了100毫升酸奶。它的体力有所恢复,又在水里游起来。
6日凌晨3时30分,幼豚再次游不动了,专家们又是大惊。好在有惊无险,幼豚休息了一下,又在水中翻起了水花。
……
一切都没经验。水池里的“英雄母亲”是头胎,养孩子没个谱;和它相伴的另一头母豚没有生育过,完全帮不上忙。江豚没经验,人也没实际经验。没人在水池中接生过江豚。
“母豚还不能很好地履行母亲的职责,人又不能去教它,很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我总担心出问题。”王丁说。
大家在水池边尽量不发出声响,都轻手轻脚。因为水的传导性很好,大家怕声响干扰幼豚。

怀孕的江豚妈妈

1985年5月31日至6月4日,连续5天在安徽枞阳三江口江面对白鱀豚进行观察,看到1头大豚和1头幼豚在一起,距它们2公里外还有7头一群白鱀豚在活动。根据幼豚多次露出水面的各个身体部位判断,它体长约1米,可能出生不久。
一种叫驮幼。顾名思义,就是白鱀豚“妈妈”把幼豚背在自己的背上在江中游动,当白鱀豚“妈妈”出水呼吸时,人们还可以看到头靠在妈妈背上的幼豚,非常温馨。
第二种叫托带。白鱀豚“妈妈”用自己的一侧胸鳍托住幼豚,母子俩同时潜水和出水呼吸,能潜行较长距离。这个场景就如同人类母亲怀抱自己的宝贝儿子。
还有一种叫护带。这是在白鱀豚一家子在行进中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只见小白鱀豚紧紧靠着母亲,出水次数约为母亲的3倍,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形影不离。
白鱀豚“妈妈”在江水中又是如何喂孩子的?原来,母豚是把身体侧向一边,上边的胸鳍伸出水面,露出腹面给幼豚,这时幼豚就用自己尖尖的吻端压在母亲的腹部,开始吃奶。科学家们把这种哺乳行为也叫做喂带。
但白鱀豚幼豚不到一岁就要断奶,开始独自捕食。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永远无缘看到白鱀豚“妈妈”照顾哺育幼豚的温馨画面了!还得感谢武汉市环保大使、《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高宝燕,她用镜头拍摄到长江江豚“妈妈”驮幼、托带和护带幼豚的精彩画面,可以多少弥补一点我们的遗憾。

江豚“妈妈”在水中驮带江豚宝宝

江豚“妈妈”在水中托带江豚宝宝

江豚“妈妈”在水中护带江豚宝宝
白鱀豚生殖率的这二个30%,怎么能够经受人类过度开发给长江生境造成巨大破坏力的无情冲击?这也是白鱀豚首先陷于濒危绝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