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三)神奇的白鱀豚声纳系统:白鱀豚耳聪目不明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9
中
三、神奇的白鱀豚声纳系统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一家海豚馆的馆长在海上围捕海豚时发现,被围困在网中的海豚竟然能在漆黑的夜晚避开网具,而不会撞在网上,甚至还能在黑夜中找到围网的水下出口而逃走,由此猜测海豚可能具有声纳探测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海豚能听到50-120千赫的超声波信号。6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家用橡皮吸杯罩住海豚的双眼,发现海豚同样能避开水下障碍物,首次证实了海豚具有和蝙蝠一样的声纳探测能力。此后,有关海豚声纳能力的研究证实了多种鲸和海豚都具有声纳探测能力。与其他动物相比,齿鲸类的整个听觉机制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与大多数陆生动物相反,鲸类脑中听觉中枢比视觉中枢大4倍。与蝙蝠等翼手类相比,鲸豚类能发出和接收的最高频率几乎高一倍,在动物世界居首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鲸类的声纳系统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奇迹!科学家们通过模仿鲸豚、蝙蝠等动物的特殊功能制作出造福人类社会的声纳技术,但鲸豚的声纳系统远胜于人类所用的最先进的声纳系统。因此世界科学家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对现代鲸类独特的声纳系统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揭示鲸类声纳系统的奥秘已成为当今世界仿生学研究最大的热门之一。


器的海豚声呐信号将之转化成图片,出现了潜水员模糊的轮廓,向人们展示了海豚眼中的人类形象。

能潜入水下并在水中穿行机器企鹅AquaPenguin,利用与海豚一样的声纳原理了解周围环境,拥有自我导航能力。
引自 新浪图片
长江的环境与海洋相比,浑浊的江水透明度更低,一般为10—25厘米,涨水季节可低到7—8厘米。从水面向下,4月份的能见度约25-35厘米,8月份仅12厘米。水域空间狭窄,受人类活动影响干扰因素更大,地形、水文等生态条件更复杂。因此,在1970年代末白鱀豚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一直最想知道,白鱀豚在长江中靠什么去观察环境,捕捉食物和维持生存?
一位喜爱“淇淇”的朋友曾在文章里写道:
总之,从视神经的结构来看,白鱀豚是具有视觉功能的。但数量研究表明,白鱀豚虽属哺乳动物,但其视神经不如其他哺乳动物发达,而和鱼类相近。因此,它的视觉是不发达的。
资料引自:吴奇久、李俊凤、肖悦梅“白鱀豚视觉通道的组织学研究
——视神经结构、
《中国科学B辑》1982年11期

资料引自:吴奇久、李俊凤“白鱀豚和江豚眼的测量”
《 动物学杂志 》1984年6期
中科院水生所第一代白鱀豚专家刘仁俊为了证实白鱀豚的视力如何,曾多次用手在“淇淇”的眼前来回晃动,尽管它也有眼帘,但却没有任何反应,连眨都不眨一下。
专家们的各项研究表明,白鱀豚由于长年生活在能见度很低的江水中,它的视神经已经退化,视力很差,可以说已退化到十分可怜的地步,基本上是个“睁眼瞎”。
白鱀豚的眼睛小的只有绿豆粒那么大,看上去有点滑稽。但这双小眼睛也成了白鱀豚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组织的一次“馆校互动,绿色教育”活动中,宣教员向小学生们讲到“水中国宝”白鱀豚时问道:“为什么白鱀豚的眼睛会这么小?”问题一出,孩子们个个都低头思考,期间各种充满童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忍俊不禁:有孩子说是因为白鱀豚水喝多了,眼皮肿了,所以眼睛就变小了;还有的说是因为白鱀豚在长江吃的食物太多了,不需要自己花力气去寻找食物,所以眼睛的功能退化就变小了。最后宣教员将正确答案娓娓道来:因为白鱀豚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里,江水混浊,导致它们的眼睛起不到辨别方向的作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所以白鱀豚的眼睛很小。
有趣的是,瑞士伯尔尼大学著名鲸类学家皮莱里教授在中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介绍饲养研究印河豚的文章题目就叫做“瞎眼的印河豚”,其中对印河豚视觉的介绍,与白鱀豚的视觉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海豚池中的观察发现当印河豚靠近池底侧身游泳时,它会用一侧的鳍肢擦触池底。就象盲人用手摸索一样,印河豚沿着河底或河岸用鳍肢来感觉它的途径。很清楚,鳍肢除作平衡器外,还发展了触觉以辅助眼了解它在河中的位置。

看来,白鱀豚的视觉比印河豚的还要好一点哩!
白鱀豚视觉退化,能在浑浊黑暗的江水中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就要依靠十分发达的听觉器官,依靠鲸类特有的回声定位本领,因此,科学家笑称白鱀豚“耳聪目不明”。
国际权威专家研究认为,世界上仅有的5种淡水豚因为视觉有限,它们尤其依赖回声定位。
但在没有“淇淇”之前,有关白鱀豚声纳系统和回声定位功能的研究只能是空白。中国第一位动物声学博士王丁2006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国际鲸类研究界有个定论:白鱀豚这种淡水豚,不会发出哨叫声。所谓‘哨叫声’是鲸类激动信号的一种。那时人们只能对海豚进行‘声纳追踪’,对淡水豚却知之甚少。因为长江中船多噪音大,很难从中辨别白鱀豚的微弱信号。”
也只有在人工饲养“淇淇”之后,中国科学家才可以去寻求白鱀豚声纳系统的科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