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9、广西—白鱀豚的起源地

(2015-08-30 21:18:04)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69

 

 

 “长江女神”传奇

 

广西—白鱀豚的起源地

 

地质工作者是在远离长江的广西郁江发现的原白鱀豚的化石。1986年,广西自然博物馆赵仲如研究员撰文以通俗的语言回顾和介绍了郁江原白鱀豚化石发现的细节和意义,标题就叫“广西——白鱀豚的起源地”:

 

化石出露于郁江一级阶地斜坡上,阶地为侵蚀型的基座阶地,化石的围岩为棕黄色砂岩…… 这次所发现的化石材料虽不算太多,仅有下颌骨的中段部分,但还能说明问题…… 它比现生在长江中、下游的白鱀豚原始得多,如下颌骨联合部分很长,其后端甚厚,两齿列间有深的纵沟,牙齿排列较紧密。牙冠前后略扁,上半部向内弯,犹如一颗立起的爪。齿冠珐琅质全部呈垂直的不规则的沟、脊状,齿根末端不扩展。而现生白鱀豚由于长期进化而使器官日臻完善,它的齿根末端膨大,犹如一颗倒插的钉子,这样便于固着而不易脱落,这是现生种的进步性。郁江原白鱀豚是现生白鱀豚的祖先,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亚洲淡水豚化石的空白,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说明桂平一带是白鱀豚的进化发祥地,意义较大。

 

69、广西—白鱀豚的起源地

赵仲如:我国首次发现淡水豚化石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3

 

 发现郁江原白鱀豚化石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哺乳动物具有演化速度快、牙齿易于保存的特点,它们的化石往往能提供生物演化的细节,从而得出比较确切的时代论据,在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和时代确定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产郁江原白鱀豚化石的地层为一块近于“哑层”的湖沼相碎屑沉积,由于缺乏足以断定时代的化石根据,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定其时代为始新世——上新世,时代很不确切,甚为粗糙。现今因为在这块地层中发现了郁江原白鱀豚化石和栎化石,我们将它详定为中新世。因此,豚和栎化石给广西划定了第一块有确凿古生物依据的中新世地层。人们又一次窥视到化石在鉴定地层时代上的作用。

 

郁江原白鱀豚化石的发现还很可能揭示了古代长江更为久远的沧桑巨变。

中国现在的地形是东部低、西部高。但是在距今二亿年前的三叠纪,中国的地形却是东部高、西部低,今青、藏、云、贵、川等地曾是与古地中海相通的一片汪洋。此时的古长江上游在今重庆、成都一带,下游则在今昆明一带,不是今天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是“大江西去”。到了距今二千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期,整个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隆升,中国大陆形成西高东低的格局,迫使西流的古长江折而向南注入南海。此时,古鄂皖苏盆地古长江水系业已形成,江流浩荡,奔入东海。这个时期,长江分为两部分,三峡以上的江水向南注入南海,三峡以下的江流则向东注入东海,三峡地区成为“两江”之间的分水岭。在以千万年计的漫长岁月中,随着流水的侵蚀,三峡最后被切穿,东西两条古长江随之贯通,奔腾的江水从此开始了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壮丽行程。在二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白鱀豚曾是一个广布繁盛的物种。郁江现在属于中国南部的珠江水系,在这里发现的原白鱀豚化石难道不是当年古长江向南注入南海的一个见证么?!

 

69、广西—白鱀豚的起源地

广西郁江发现的原白鱀豚下颌骨化石

引自:《周开亚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2011

 

但郁江中的古老白鱀豚一直存在到什么时间?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消失的?它们与长江白鱀豚有什么差异?等等,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淡水豚专家于道平教授在“淡水豚的现状与保护对策”一文中对淡水豚生活的河流生境特征作了如下概括:

 

现存的4种淡水豚所在的河流处在赤道回归线上的热带雨林或温带季风气候中,流域内雨量充沛,植物茂盛,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每年雨季的到来,形成季节性洪涝,淹没了河流两岸低洼带、沼泽地和湖泊,河道里的鱼顺着涨上来的水迁入低洼地带索饵生长,雨季冲刷的大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被周期性带入河流,实现沼泽地带与河流物质横向交换,从而为鲸类生存提供充足的饵料。

 

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稍加分析,也可以看出白鱀豚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所具有的二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是常年不封冻的河流,因为白鱀豚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如果是一条冬季封冻的河流,显然它无法浮出水面呼吸,也就无法生存。这也是我国江河里的水生哺乳动物都在南方水系的原因。第二,必须是水体浩大的大江大河以及与其相连的大湖和较大支流。白鱀豚在鲸类家族中属于小个子,但在淡水生物中却是“巨人”,小河小湖是无法养得起它们的。从科学家调查已知的白鱀豚生存范围看,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自不必说;洞庭湖、鄱阳湖是我国先后排名老大的淡水湖泊,又都是长江的附属水体;富春江与钱塘江是一条河流的两段,加在一起全长600多公里,是我国南方的著名大河。河流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生存空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有利于白鱀豚躲避一次次的生存危机;河流小,一有风吹草动,象白鱀豚这样高等的哺乳动物便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这也许就是长江里的白鱀豚还能够苟延幸存到21世纪,而富春江、钱塘江中的白鱀豚早在半个世纪前便已无声无息地消逝的原因之一。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