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0、白鱀豚的老祖宗生活在陆地上

(2015-09-16 20:10:39)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70

 

 

 “长江女神”传奇

 

白鱀豚的老祖宗生活在陆地上

 

白鱀豚属于鲸类。关于鲸类的起源与演化,世界各国科学家作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从生物进化史来看,陆生动物是3.6亿年前由水生动物演化而来。大约2亿年前,一类被称为哺乳动物的新型动物几乎与恐龙同时在地球上出现。6500万年前,身躯庞大的恐龙在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灭绝,劫后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却在没有大型动物压迫的新环境中开始了飞速的进化历程,迅速占领了恐龙留下的空白,成为统治这个星球的新一代霸主。它们有的进化出了庞大的身躯,有的进化出了坚硬的牙齿,有的学会了爬树,有的学会了飞行,还有的重新进入了海洋。而鲸类的远祖就是一种陆生哺乳动物。1978年,几位科学家在巴基斯坦科哈特县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古鲸化石遗骸,包括半块颅骨、几颗牙齿、一个狼形的吻部以及一个十分完整的中耳。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经过5年研究断定,这是一种距今约5000万年最原始的鲸鱼骨骼化石,从化石可以判断出这种原始鲸身长约1.8米,重约150千克。这一新发现使科学家们找到了鲸从陆地动物向海洋动物过渡的证据。1993年,在巴基斯坦进行发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又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约5200万年前死亡的四足动物的骨架,叫做“会游泳的爬行鲸”,它清楚地显示了该四足动物进化为海洋动物的最初阶段。据推测,它能在浅水区成功地捕猎鱼类。1994年初,还是在巴基斯坦,科学家又在沉积岩中发现一具46004700万年前2米长的古鲸尸骨,这一发现更加完善了鲸的“家谱”,说明鲸的祖先已经非常适应本属于鱼类的无垠的海洋空间了,并使鲸最终失去了它的后肢。如果说鲸的祖先在其海洋生活的初期还长有脚掌的话,那么在距今3000万年的时候,它们的脚掌已经不复存在了。


70、白鱀豚的老祖宗生活在陆地上

                      鲸类演化及亲缘关系示意图

 

       引自陈佩薰 等《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 科学出版社1997


鲸类的祖先为什么决定舍弃陆地又迁入海洋呢?一些研究鲸类起源的专家认为,在6000万年以前,随着陆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一个接一个地达到过剩状态,这种巨大波涛似的高涨对动物栖息和摄食区的压力会有局部性的增强,滨海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无疑也会加强,且一直处于激烈状态。对鲸类祖先施加的这种压力可能刺激它们向海中发展,并通过驱散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来开拓新的栖息领域,它们在古地中海沿岸水域的出现导致了这些爬行动物的最后衰落。

现代鲸类的祖先从陆地又重新回到水中,并逐步适应水中环境,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才形成进化树上的新分枝——鲸目。科学家称之为第二次入水生存的哺乳动物。国际科学家在鲸身上发现一些退化器官,其中骨盆极退化,只留三根小小的骨头,埋藏于深层的肌肉中,一根代表大腿骨,紧接于骨盘之上。骨盘本身只由一块耻骨和一块坐骨组成。这样的器官完全失去效用,这是鲸类保存陆地四脚兽祖性的上好证据。

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一书中曾这样论述:“海洋动物群有不同的区域。我们也找到原来在陆地生长的动物,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均有,侵入了大海。如现在的鲸鱼,是由原始的陆生哺乳动物演化出来的。”“哺乳类动物中完全转变为水生的鲸鱼目(Cetacea)。此为哺乳类适应于水生的最大而最重要者。无论在构造与功用上,完全改变了陆生式样,如果上了岸,完全无法生存。只有呼吸空气的方式为唯一残留的陆生构造”。

为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采集到世界第一个白鱀豚完整骨骼标本的波普早在1940年出版的《中国的动物新领域》之“白旗江豚”一文中,也探讨描述了白鱀豚的起源问题:

 我们必须考虑统称为鲸目动物(cetaceans)(包括鲸、鼠海豚类和海豚)的起源。它们是如何抛弃陆地而返回这种自然环境的?在这种环境里除了最低级的脊椎动物都决定要离开;有什么比这个故事更充满想像力呢。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变成适应极端温度,使它们能到达海洋的远处,个头也变得比在地球上繁衍其它脊椎动物更大。

    大约4500万年以前,非洲的首批食肉哺乳动物的某些成员对鱼类有了越来越强的食欲。这就导致了它们对水中生活的适应,从而产生了鲸鱼和它们的同类动物……它们主要的变化是:一层起隔离作用的厚厚的鲸脂代替了有毛发的温暖表皮,颈部和后肢消失,外形长成如流线型的鱼雷,鳍状肢,水平尾和通常有一个背鳍;这些变化使这些动物成为彻头彻尾的水生动物。

这些已知的最原始的鲸目动物仍然有着颅骨和牙齿……随着这些古代种类的消失,由它们产生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今天有齿的物种,其大小和形状各异;另一分支发展成巨大的无齿须鲸(toothless whalebone whales)。

有齿分支作为海豚样的动物在大约1500万年首次处于繁荣时期,但是由于不明原因它们快速地消失了,仅仅剩下它的一个直系后裔。这一直系结束于我们的洞庭湖江豚(白鱀豚-作者注)和它的南美堂兄妹(亚河豚-作者注)。所以我们清楚,这些残存动物是重要的“活化石”。当原始的鲛齿鲸类( squalodonts)行将灭绝时,它们的“亲戚”以4个进化更高的科出现了,并且持续到今天。

 

在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亚洲发现的淡水豚类的化石大都出现在沿海岸。科学研究表明,淡水豚约于2240万年前和其他齿鲸类分道扬镳,是鲸目中的一个古老、衰落的类群。世界现存的五种淡水豚分布在全球相隔较远的地区。除了中国长江里生活的白鱀豚外,亚洲还有印度河中的印河豚和恒河里的恒河豚,而亚河豚则分布在美洲亚马孙河,拉河豚分布在大西洋近南美沿岸。原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杨健在所撰“鲸类的起源和进化——兼论淡水豚类的进化”一文中认为,“生境变化对兽类遗传多样性的选择,是兽类演化的动力。鲸类的起源和进化都是遵循这条原则。为了更好地捕食和躲避敌害,鲸类的祖先由陆生、到水陆两栖,进而完全入海,有些还适应了淡水环境”:

 

它们(世界的四种淡水豚)可能同源地来源于生活在距今三千多万年前的渐新世中的齿鲸;古鲸科的种类,然后分出Acrodelphidae一支和向淡水豚发展的另一支。前者于上新世灭绝。

距今二千五百万年的中新世以后,淡水豚开始繁盛起来。今天人们在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都曾发现它们的化石。从海洋化石种类性状的相似性推测,淡水豚类是从海洋再次适应淡水生活的;虽然有些相反的说法,但无法找到可靠的依据。


70、白鱀豚的老祖宗生活在陆地上
                                                                          世界四种淡水豚
                                                                             资料来源:网络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白鱀豚从陆地二次回到水里生活,经过长期适应进化,它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除了颈部已不大明显,身体呈流线型,这样可以在水里快速游泳外,身上还可以看到一些陆生动物的痕迹。比如,原来在陆地上生活时,身上长着密密麻麻的毛,现在常年生活在水中,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身上的毛已经被厚厚的脂肪所代替,而且变得特别光滑。但科学家们在白鱀豚胎儿长长的尖嘴巴上,还可以看到5对短短的胡须,这是原来身体有毛的证据,当胎儿出生长大后,就见不到这几根胡须了。再比如白鱀豚在陆地上生活时的前肢,已经变成像鱼鳍一样的鳍肢,但里面的骨骼却仍能看出象人的手掌骨骼;原来在陆地上的后肢已经退化掉,虽然从外形上看不到任何痕迹,但在原来长脚的位置却分明留下左右各两根骨头。

在白鱀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老而新奇的生命密码。

科学家们把白鱀豚称为自然界的“活化石”,其实既是对白鱀豚研究价值的科学评价,同时也是对白鱀豚进化缓慢、生理结构变化不大的形象比喻。

武汉籍著名作家池莉在报告文学“有一种境界是执着”中这样赞美白鱀豚:

 

白鳍豚拥有优美的流线型体态,轻盈而潇洒,友善而乖巧,其丰富的情感智商和发达的声纳系统令人难以想象。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白鳍豚这一兽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二千多万年!在人类目前的研究视野里,中新世和上新世的物种现在基本已是化石,而白鳍豚却还在长江里存活着。毫无疑问,白鳍豚是一个奇迹,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是一件无法估价的老古董,是我们研究生物进化史以及动物生态学,生物学,包括仿生学,军事科学,医学科学等等科研课题最直接的宝贵资源。

 

将白鱀豚誉为“水中国宝”更加名副其实。

但科学家们当时不可能想到,广西偶然发现的这块化石,在解开了白鱀豚古老身世密码的同时,也成为这个古老物种即将灭绝的前兆!

网友“旧时津渡”在博客“再见白鳍豚”中如是说:“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它的名字,听到它的名字已经是因为它濒临灭绝。那时候不明白活化石的涵义,我只是觉得有点害怕。因为我所看到的化石基本上都是骨架,所以我想活的化石肯定是骷髅一样的狰狞。而当我从电视上看到白鳍豚的时候,很惊讶,怎么这么可爱的小东西叫活化石?等长大一点,也就明白了:活化石基本上意味着它很快成为化石。”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